透過生命影響生命:創傷療癒培訓進階班學習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一次,我沒有上台拿麥克風發表感言。

遙想2021-2022的初階第三屆結業,我激動地上台說話。後來道石還剪了影片放YT ,非常感謝有這個紀錄 https://youtu.be/vrPWRnGhmb8


再來是2023-2024初階第五屆,以助教身分陪課,第四講結業那天,我也很高興地上台分享心得。(應該有吧?雖然我忘記有說了什麼)

然後又換我進培訓當學員,這次是進階班。從今年4月到10月,歷經半年、四講共12天,等於96小時的訓練,如果再加上每一講中間兩次的練習會,肯定時數破百了。


第一講認識「複雜性創傷」

進階班開始進入認識「複雜性創傷」、SEEMS模型(哪裡連結破裂、哪裡過度連結?)。

而且我還是第一天開場就上台的示範個案,因為三月下旬的自行車摔車意外,正好成為我被做個案的迫切需要。(手刀舉手 )

老師微笑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我們的身體都在支持我們學習。」頓時明白我之前為什麼創療課程身體會有各種「花招」。(但摔車真的是可以不用好嗎?不用這樣學習ok?)

那天激動能量釋放很多,多到我整個人決定不搭捷運回家,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就地過夜(上課會場是旅館會議廳)。事後才知道我很幸運有房間,不然週末經常是客滿的。

*死去活來的心得有在半夜醒來的時候打成文章

➜ 《能活著,本身就是一項成就》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dXWHeeKrwtk1f7Rf/


第二講療癒「早期創傷」

說也奇怪(也見怪不見了),我們的神經系統也就回到了小baby的狀態,都變得非常的弱小和敏感,練習的速度都要放慢好幾倍。

這個時候就會碰觸到 「存在」和「需求」的議題,畢竟這是生命出生前後的時期,很多事情腦袋是不可能有記憶的,但是 #身體都記得 ,我想換個詞也可以是 #細胞都記得


第三講來到「性創傷」

第三講就更刺激了(這個刺激不是興奮的刺激,而是說對神經系統的刺激程度),我們來到性創傷。

性、性別、性別認同、性取向,主要照顧者的態度(比如重男輕女)、社會文化(刻板印象),以及迫害等等,都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創傷。

狹義的性創傷牽涉到個人私密之處,也因為如此會引發極大的羞愧感和凍結反應。

我想到去年沸沸揚揚的 #metoo 事件,能公開揭露過去的受害人真的很勇敢,都不知道會面對多少創傷重現,心理壓力之大無法想像。

當時有感而發寫了這幾篇文,我的聲援方式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理解創傷這塊領域的知識。

➜ 《不是她不反擊,而是無力反擊》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9MZ1Qubd9TLA9udt/


在第三講的練習中,我也解開了名字與性慾的過度連結。雖然看起來沒什麼,但是這感覺跟阿姆斯壯上月球說的那句話涵義相同,放在我身上就是——這是修復的一小步,卻是神經系統的一大步。

當時就想大聲廣播而寫下這些:

➜ 《性興奮可以不一致》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egZL5GArEWNkBqSg/
➜ 《性慾是健康的,性慾是美好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2vARDShuokHz223s/


第四講在「症狀」上工作

創傷症狀有千百種,假如療癒創傷一開始著力在症狀上,那療癒師會非常辛苦,因為會一個接一個症狀,像打地鼠一樣沒完沒了。

所以老師才把這主題安排在進階的最後一講。

關於症狀,師祖彼得·列文博士說:「這些創傷相關的症狀或者症候群是真實存在的,#但並不是你真正的樣子。」

回到創療一開始的觀念,師祖所提倡的——#創傷的關鍵不在於事件#而是在身體裡面。因此,他發展出一套「身體經驗復原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來與創傷工作。

這也是我在這一系列課程所學習的方式,更專業的說法稱之為「身體取向」,這與一般心理諮商對話技巧不同,我們主要不在頭腦意識層面工作,而是交給身體來說話(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


不知道為什麼第四講我特別感概,於是在 KO 心享食旅攝 限動紀錄寫了以下文字:

「這麽多年來我發現

助人工作者(包含各式東西命理塔羅占卜老師)

如果沒有先把自己療癒好

ie.沒有懂得先照顧自己

除了不斷過度消耗自己能量在付出

同時也沒有很好的服務品質

既不是雙贏局面還可能耽誤人

現在的我如何篩選『老師』?

除了觀察言行是否一致

我還會觀察他的神經系統是否穩定現代資訊混雜真假難辨

必須練就『火眼金睛』能力這一切還是回歸到:

自我觀照能力與願意面對療癒

有創傷不代表這個人有問題或不好

假裝沒事不處理才會真的生病」

第四講還學習了「能量井」的觀察,吼~我覺得好難。


特別一提的是,這次上課我明顯感覺到身體的疲勞超過我頭腦的認知。身體在提醒我「放下、放慢、沒關係」,我不想等到在醫院裡才創造奇蹟或書寫什麼遺留人間⋯⋯咦好像也不錯?!(取消刪除)

無巧不巧的是我這三天的組別剛好都2人,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學對練,沒有湊滿3人,於是很輕鬆愜意地與2位助教度過三天,哇哈哈哈~

來自香港的同學覺得自己是外星人,來地球好累,覺得心又脆弱又強大。我也很有同感,可能不少同學也是吧?不然我們怎麼會齊聚一堂?

內心OS:吼~到底是要體驗什麼啦?!我幹嘛搞自己?!(謎之音:來體驗當人是什麼感覺啊~)


結業典禮

第三天的下午一樣有分組練習,然後緊接著頒發結業典禮,學員領證書、助教領感謝狀,大家到台前說說話。

這一次,我沒有上台拿麥克風發表感言。心裡有種淡然⋯⋯該不會是老了吧?!(誤)

我還想好了拒絕詞(喂?),「沒關係,這次我不用上台,#我在台下一樣也會發光。」還好也沒有人來起哄,噗。

其實就是一種明白,也不是讓不讓麥克風的問題,「我覺得這樣(在台下)就可以了。」心裡浮出這種感受。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幫大家拍拍照,捕捉臉上的歡樂。


Amar老師致詞的時候說到,「透過生命影響生命是助人工作的核心,技巧是其次。我們如何身為一個人、如何透過自己,可以開始去影響來尋求我們協助的人或我們身邊的人。」

#透過生命影響生命」讓我想到一個在網路上看過的小短片,我還特地收在YT頻道裡,連結放留言,有興趣的朋友請觀賞,也想邀請大家順便幫我Youtube按個訂閱幫我打個人氣基礎,謝謝!


感謝這半年以來陪伴上課還有幫我做個案、深度療癒修復的助教,都是強而有力的後盾。老師坐鎮在前頭當然是最令人安心的靠山啦!

感謝進階班的戰友們!從完全陌生到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分組個案練習,這樣的經驗敢說很難有課程能比擬(不是洗腦團建那種)。

這次的同學有些是從五屆初階就一路上來的,也就是說,不知不覺和你們認識超過一年了,哇嗚~很開心在地球的這個時間、這個場合相遇!

每隔兩個月就見面一次對我來說很密集,何況還是這麼「深入的認識」,真心感謝彼此扶持,是難忘的同袍情誼。

感謝道石教育執行長易老師、工作人員Chris、Micky,易老師的帥兒子 。行政事項總是很瑣碎,謝謝您們讓我們上課無後顧之憂。

最後的最後,我要謝謝我自己,柯信鈺 ⋯⋯信鈺是健康的、性慾是美好的 ,信鈺是勇敢的。不論你是什麼性別,不論你是什麼名字,的,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你真的很棒!

最重要的是,棒不棒都沒有關係,我愛你!


KO

#童年依附 #創傷療癒 #身體經驗取向 #心理學 #腦神經科學 #神經系統 #療癒 #身心安定 #外星人 #地球是很危險滴 #但是地球歡迎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O心享食旅攝 的沙龍
1會員
16內容數
TBC
2025/01/14
這篇文章紀錄了KO在2024聖誕節當天觀看紀錄片《交換禮物》,並參與映後座談的體驗,以及觀影後對於生命、疾病和自我療癒的深刻體悟。
Thumbnail
2025/01/14
這篇文章紀錄了KO在2024聖誕節當天觀看紀錄片《交換禮物》,並參與映後座談的體驗,以及觀影後對於生命、疾病和自我療癒的深刻體悟。
Thumbnail
2025/01/14
本文探討狼月(Wolf Moon)的由來、巨蟹座滿月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滿月期間穩定情緒、增進人際連結和自我照顧,並使用希塔療癒見證祝福。
Thumbnail
2025/01/14
本文探討狼月(Wolf Moon)的由來、巨蟹座滿月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滿月期間穩定情緒、增進人際連結和自我照顧,並使用希塔療癒見證祝福。
Thumbnail
2024/11/20
「這世界充滿奇奇怪怪的人啊⋯⋯。」你搭著手扶梯緩緩下降。 每當看著來往的人群,心裡老是無法克制這個想法。 你聽著Lofi慢版的楞嚴咒音樂,戴著降噪耳機,製造出一個泡泡,把自己跟這個世界稍微隔離。
Thumbnail
2024/11/20
「這世界充滿奇奇怪怪的人啊⋯⋯。」你搭著手扶梯緩緩下降。 每當看著來往的人群,心裡老是無法克制這個想法。 你聽著Lofi慢版的楞嚴咒音樂,戴著降噪耳機,製造出一個泡泡,把自己跟這個世界稍微隔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KO在創傷療癒進階班中的學習經歷,著重於複雜性創傷、早期創傷以及性創傷等主題,並探索了身體與心理的關聯。療癒的核心在於通過自身的經驗來影響他人,而不僅僅是技巧的傳遞。這是一段自我發現與勇敢面對創傷的療癒之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KO在創傷療癒進階班中的學習經歷,著重於複雜性創傷、早期創傷以及性創傷等主題,並探索了身體與心理的關聯。療癒的核心在於通過自身的經驗來影響他人,而不僅僅是技巧的傳遞。這是一段自我發現與勇敢面對創傷的療癒之旅。
Thumbnail
意外 距離我牽新的機車,被右轉車撞之後,已經過了 20天左右了。 但這篇復健,不是身體,畢竟我只是一些小擦傷。雖然傷口因為每天換藥時黏在紗布上,反覆的被撕破皮,一直到現在才差不多結痂要掉了。 而是精神層面,狹義來說,是指我的寫作能力 真正的意外,是一直不滿意自己寫出來的文字,和腦袋中的落差。
Thumbnail
意外 距離我牽新的機車,被右轉車撞之後,已經過了 20天左右了。 但這篇復健,不是身體,畢竟我只是一些小擦傷。雖然傷口因為每天換藥時黏在紗布上,反覆的被撕破皮,一直到現在才差不多結痂要掉了。 而是精神層面,狹義來說,是指我的寫作能力 真正的意外,是一直不滿意自己寫出來的文字,和腦袋中的落差。
Thumbnail
改變是個歷程,不是奇蹟。 2022開年就參加了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工作坊,也是人生第一次參加工作坊。(本篇寫於2022年1月) 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當學生上課,連續三天9:00-17:00,中間除了午休幾乎沒有下課,加上崇建老師非常認真,大概都17:30才結束,覺得充實又疲憊。雖然身體電力耗盡,但是心
Thumbnail
改變是個歷程,不是奇蹟。 2022開年就參加了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工作坊,也是人生第一次參加工作坊。(本篇寫於2022年1月) 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當學生上課,連續三天9:00-17:00,中間除了午休幾乎沒有下課,加上崇建老師非常認真,大概都17:30才結束,覺得充實又疲憊。雖然身體電力耗盡,但是心
Thumbnail
112-6/2 五 晴…到了期待上希塔療癒 進階班的日子,距離去年11/11上初階班隔七個月,第一次到歐拉老師於大直的工作室,外頭天氣悶熱、裡面環境佈置的清新宜人
Thumbnail
112-6/2 五 晴…到了期待上希塔療癒 進階班的日子,距離去年11/11上初階班隔七個月,第一次到歐拉老師於大直的工作室,外頭天氣悶熱、裡面環境佈置的清新宜人
Thumbnail
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會車禍然後殘疾的活著? 後來年底的最近參與個案研究,才發現現階段心理諮商很少對身心障礙者的領域做個別研究及諮商設計,多半是針對大眾因為工作、情感產生的心理疾病做治療。 我身處的身障族群,因為小眾被省略;也因為沒有經歷過失去的人,沒辦法感同身受我們後天被剝奪的痛,很難真的對陌生人
Thumbnail
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麼會車禍然後殘疾的活著? 後來年底的最近參與個案研究,才發現現階段心理諮商很少對身心障礙者的領域做個別研究及諮商設計,多半是針對大眾因為工作、情感產生的心理疾病做治療。 我身處的身障族群,因為小眾被省略;也因為沒有經歷過失去的人,沒辦法感同身受我們後天被剝奪的痛,很難真的對陌生人
Thumbnail
從四天進修回來以後,已經沉澱了兩天,但是腦中思緒還是混亂的,無法好好地整理排序,因為四天的課程對我來說衝擊很大。 理念上的衝突 往往上完課以後,我會感受到是平靜、喜悅的,這次給我的感受是不平衡,悶悶的,所以我回溯去尋找原因,一直在找尋造成失衡的原因。
Thumbnail
從四天進修回來以後,已經沉澱了兩天,但是腦中思緒還是混亂的,無法好好地整理排序,因為四天的課程對我來說衝擊很大。 理念上的衝突 往往上完課以後,我會感受到是平靜、喜悅的,這次給我的感受是不平衡,悶悶的,所以我回溯去尋找原因,一直在找尋造成失衡的原因。
Thumbnail
#東勢林場 #5個女生的靈性之旅 #揭開瘡疤, 療愈瘡疤, 癒合回到自己, 感受愛, 祝福, 臣服放下 #天使靈氣重新感覺自己, 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同一個世界 #拋下教條的期待, 找尋這一趟人生的意義, #活出想要的自己 VS 活出真正的自己 這一趟旅程不容易, 需要先跟自己妥協並下定決心, 安
Thumbnail
#東勢林場 #5個女生的靈性之旅 #揭開瘡疤, 療愈瘡疤, 癒合回到自己, 感受愛, 祝福, 臣服放下 #天使靈氣重新感覺自己, 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同一個世界 #拋下教條的期待, 找尋這一趟人生的意義, #活出想要的自己 VS 活出真正的自己 這一趟旅程不容易, 需要先跟自己妥協並下定決心, 安
Thumbnail
昨日的體驗課 我們迎來一群元智大學的年輕人 以「服務社會、關懷社會議題」為進入工作場域的前提 他們帶著好奇的心 來加入「以心」為本的和解療癒體驗 在生命課題盤點的過程中 他們內心的感受在過程中一一被觸發 有的人已經擔心未來方向、有的還是大學生已經對金錢有好多的擔心 有的人說出自己身為大姐,年紀還
Thumbnail
昨日的體驗課 我們迎來一群元智大學的年輕人 以「服務社會、關懷社會議題」為進入工作場域的前提 他們帶著好奇的心 來加入「以心」為本的和解療癒體驗 在生命課題盤點的過程中 他們內心的感受在過程中一一被觸發 有的人已經擔心未來方向、有的還是大學生已經對金錢有好多的擔心 有的人說出自己身為大姐,年紀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