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權理論 (Empowerment Theory)
在這篇文章中,賦權理論適用於分析督導對課輔老師及家長的回應和行動。賦權理論強調增強個人及社群的力量和能力,促進他們自主掌控生活,這正是督導在面對家長質疑課輔老師學歷時所採取的策略。家長認為沒有大學學歷的老師不夠資格教導孩子,這反映了他們對師資的有限認知以及對學歷的過度重視。然而,督導選擇透過溝通來改變家長的觀點,不僅是對這位家長的教育,也是對整個部落的賦權。
首先,督導對家長的疑問表示理解和同理,這種溝通方式促進了信任,拉近了家長與課輔老師之間的距離。督導強調這些老師雖然學歷不高,但具備熱忱和持續的培訓,有能力有效教導學生,並且強調這些老師能夠長期留在部落,對孩子的教育持之以恆,這比僅憑學歷的高低來衡量教學能力更有意義。這種賦權的方式,不僅賦予了課輔老師教學的自信,也讓家長逐漸認同老師的努力和價值,進一步促進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形成對孩子有利的學習環境。
其次,督導還透過提供名片和鼓勵家長推薦合適的教師,進一步推動家長參與教育決策的過程。這種做法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力,進一步賦權給家長,讓他們成為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質疑者。在這過程中,賦權理論體現了對每個角色在教育系統中發揮影響力的尊重和提升。
最後,督導對課輔老師們的肯定和支持,也起到了賦權的作用。透過讓老師們理解自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長期的影響力,督導提升了老師們的自尊和自信,進一步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教學,從而更好地服務部落的學生。這樣,賦權不僅限於學生和家長,還體現在課輔老師的專業發展上,使他們成為有能力影響學生生活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