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方沒有病識感:原生家庭溝通困境與自我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適感只是成長的副作用 沒覺察只會讓成長毫無作用

經過這一陣子與原生家庭的內心糾葛拉扯,這篇文章應該是牢騷性系列的最後一篇。

話總說不清楚該怎麼明瞭

病識感 — 當問題明顯,卻有人看不見

有時候,最熟悉的人,反而讓人覺得最疏遠。我一直努力想讓家人理解我的感受,但不管怎麼說,對方好像總是不願意聽。我試過心平氣和地談,試過激動地表達,甚至一次次地溝通,但結果總是讓我覺得更加無力。

這時候,我開始懷疑——到底是我的方式不對,還是這段關係裡,有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病識感(insight),也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意識到自己有某些問題,並願意面對它。如果一個人沒有病識感,那麼無論外界怎麼提醒,他都會覺得錯不在自己,甚至認為是別人在找麻煩。

試圖溝通,卻像對著牆說話

真的努力過了,不是沒有嘗試。但當對方完全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時,所有的溝通都變得像是單方面的消耗。我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話語和行為會影響到別人,但對方卻好像覺得這只是我的「情緒問題」,甚至選擇冷處理。

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溝通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他們不會反思自己,而只會覺得你在挑剔、找碴。 這樣的狀況讓人既無奈又痛苦,因為你清楚地看到問題在哪,但對方卻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裡,拒絕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

該繼續說,還是選擇放下?

把感受說出來,的確讓我好過一些。但當我發現對方根本不在乎這些話時,內心的失落感更大了。溝通的前提是雙方都願意理解彼此,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那麼這樣的關係,值得我一直投入下去嗎?

最後,我給自己設了一個停損點。我選擇繼續表達,但當我發現這些努力不會被接受時,我也決定慢慢放下。

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但我們能決定自己的界限。

現在,我的情緒透過自己的小家庭得到安慰。我學會了,如果一段關係總是讓自己受傷,那麼不管再怎麼努力,也要記得適時地抽離,別讓自己一直困在無法改變的困境裡。更重要的是,我也開始明白——有病識感的人,才有改變的可能,而沒有病識感的人,只會讓關係一直停滯不前

給正在面對類似狀況的你的心得

我們都會因為這種溝通上的無力感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是正常的。但當我們面對這些讓自己不愉悅的情緒時,第一步就是先承認——這確實讓我感到不舒服。

接著,試著去了解,究竟是哪個點讓你不愉快?是對方的態度?還是你對這段關係的期待?當我們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情緒來源,就更能理性地面對它。

透過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這些感受,讓自己有時間冷靜,然後再回來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變成「沒有病識感」的那個人。畢竟,我們不只是要讓對方意識到問題,也要確保自己不會無意間陷入相同的困境。


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可以承受住的焦慮和平共處

avatar-img
4會員
21內容數
嗨大家好~我是 Joker 背景是因為曾經沒有做好資產配置跟風險管理 導致投資到一屁股債的爸爸 育有一子我都叫他豆哥 因為還沒擺脫債務所以想記錄到這中間的過程 所以有了這個空間 "分享給你" 這邊主要是 : 1. 分享觀點 2. 練習輸出 3. 記錄生活 可以來信聊聊:jokerandsharen@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are-N-Do-U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身體影響感受 會很不好受,有可能是身體、大腦剛好某種元素量不足,讓人感受到自己的世界正在崩塌,然而如果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藉由專業的輔助,那麼或許會有助於你,改善生理上對於事物的接收與感知。 相同的事件,發生在我們不同狀態時候,所會感受到的就會有所不同,產生的反應就也不一樣。想到如果同樣事情,發生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四十三、別害怕得罪別人 世界很大,大到很多很多我們都無法理解的事,爲什麼情人會說不愛就走了,爲什麼理當愛你的父母卻唯獨對你很冷漠,爲什麼你推心置腹的好友最後傷你最深。很多難以理解的狀況都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所以不用試著理解,如果了解並沒有比較好過。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身體影響感受 會很不好受,有可能是身體、大腦剛好某種元素量不足,讓人感受到自己的世界正在崩塌,然而如果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藉由專業的輔助,那麼或許會有助於你,改善生理上對於事物的接收與感知。 相同的事件,發生在我們不同狀態時候,所會感受到的就會有所不同,產生的反應就也不一樣。想到如果同樣事情,發生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Thumbnail
雖然以嚴謹的心態看待這樣的議題,卻不輕易認為這是種「病」,很多時候只是人生路途上或有磕磕絆絆、或有塵土濛濛,於是越走越遲疑,總懷疑是不是在哪裡遺落了什麼,以至於步步都深陷,且再看不見明媚風光。這時候若有個專業力量,引領你回溯、爬梳,並適時提供力量,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Thumbnail
四十三、別害怕得罪別人 世界很大,大到很多很多我們都無法理解的事,爲什麼情人會說不愛就走了,爲什麼理當愛你的父母卻唯獨對你很冷漠,爲什麼你推心置腹的好友最後傷你最深。很多難以理解的狀況都可能在一夕之間發生。所以不用試著理解,如果了解並沒有比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