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感只是成長的副作用 沒覺察只會讓成長毫無作用
經過這一陣子與原生家庭的內心糾葛拉扯,這篇文章應該是牢騷性系列的最後一篇。
有時候,最熟悉的人,反而讓人覺得最疏遠。我一直努力想讓家人理解我的感受,但不管怎麼說,對方好像總是不願意聽。我試過心平氣和地談,試過激動地表達,甚至一次次地溝通,但結果總是讓我覺得更加無力。
這時候,我開始懷疑——到底是我的方式不對,還是這段關係裡,有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病識感(insight),也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意識到自己有某些問題,並願意面對它。如果一個人沒有病識感,那麼無論外界怎麼提醒,他都會覺得錯不在自己,甚至認為是別人在找麻煩。
真的努力過了,不是沒有嘗試。但當對方完全沒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時,所有的溝通都變得像是單方面的消耗。我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話語和行為會影響到別人,但對方卻好像覺得這只是我的「情緒問題」,甚至選擇冷處理。
當一個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溝通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他們不會反思自己,而只會覺得你在挑剔、找碴。 這樣的狀況讓人既無奈又痛苦,因為你清楚地看到問題在哪,但對方卻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裡,拒絕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
把感受說出來,的確讓我好過一些。但當我發現對方根本不在乎這些話時,內心的失落感更大了。溝通的前提是雙方都願意理解彼此,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那麼這樣的關係,值得我一直投入下去嗎?
最後,我給自己設了一個停損點。我選擇繼續表達,但當我發現這些努力不會被接受時,我也決定慢慢放下。
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但我們能決定自己的界限。
現在,我的情緒透過自己的小家庭得到安慰。我學會了,如果一段關係總是讓自己受傷,那麼不管再怎麼努力,也要記得適時地抽離,別讓自己一直困在無法改變的困境裡。更重要的是,我也開始明白——有病識感的人,才有改變的可能,而沒有病識感的人,只會讓關係一直停滯不前。
我們都會因為這種溝通上的無力感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是正常的。但當我們面對這些讓自己不愉悅的情緒時,第一步就是先承認——這確實讓我感到不舒服。
接著,試著去了解,究竟是哪個點讓你不愉快?是對方的態度?還是你對這段關係的期待?當我們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情緒來源,就更能理性地面對它。
透過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這些感受,讓自己有時間冷靜,然後再回來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會變成「沒有病識感」的那個人。畢竟,我們不只是要讓對方意識到問題,也要確保自己不會無意間陷入相同的困境。
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可以承受住的焦慮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