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向你訴說性侵經歷時,你該怎麼回應?——不同關係的心境與應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朋友、伴侶、家人或同事向你訴說他們曾遭遇性侵的經歷,那一刻,你的反應可能會影響他們往後的心理狀態,甚至影響他們是否願意繼續相信人、相信這個世界。

許多人在面對這樣的傾訴時,會因為震驚、不知所措,甚至害怕說錯話,而無意間做出讓受害者感到受傷或被質疑的反應。

這篇文章希望從不同的關係角色出發,探討當對方向你傾訴這段經歷時,你可能會有的心境,以及如何以更溫暖與支持的方式回應,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 當你是朋友:傾聽,別急著評論

「我應該說什麼?我該怎麼幫忙?」

當朋友向你坦承他曾經遭受性侵,這通常代表他對你足夠信任,但這並不表示他已經準備好面對所有的後果。

作為朋友,你可能會:

  • 震驚:「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
  • 憤怒:「是誰幹的?!我要去找那個人算帳!」
  • 無助:「我該怎麼幫你?」

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你的情緒壓過了受害者的需要

❌ 不要說

🚫 「為什麼你現在才說?」(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很奇怪或錯誤)

🚫 「那你當時有反抗嗎?」(可能讓對方感覺自己有責)

🚫 「你還好嗎?」(雖然關心,但這種問題可能讓受害者覺得自己必須表現「好」來讓你放心)


✅ 你可以說

💬 「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我知道這一定很不容易。」

💬 「我會一直在這裡陪著你,讓我知道你需要什麼。」

💬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找資源,讓你得到專業的幫助。」


有時候,受害者並不是在尋求解決方案,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可以無條件接住他們的心的人。


🌱 當你是伴侶:愛與支持,而非不安與懷疑

「這會影響我們的關係嗎?」

當你的伴侶向你傾訴自己曾遭受性侵,這可能會讓你產生複雜的情緒:

  • 心疼:「我無法想像你經歷過什麼。」
  • 自責:「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你好起來?」
  • 不安:「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

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請記住,這不是關於你的故事,而是關於他們的創傷。

❌ 不要說

🚫 「我現在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你……」(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個負擔)

🚫 「這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可能讓對方擔心自己「被嫌棄」)

🚫 「我擔心我們以後……」(你的擔憂應該放在「他」身上,而不是「你」身上)


✅ 你可以說

💬 「你是我愛的人,這件事不會改變我對你的看法。」

💬 「如果你需要空間或時間,我會尊重你的步調。」

💬 「如果你有任何害怕或不安的時候,請告訴我,我會一直在。」


當伴侶遭受過性侵,他們可能會對身體接觸產生排斥或恐懼,這不代表他們不再愛你,而是這段創傷仍然影響著他們的身心。請用耐心與理解,給予他們需要的安全感。


🌿 當你是家人:信任,而不是責備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你好起來?」

當家人向你訴說自己曾遭受性侵時,這可能會讓你感到:

  • 內疚:「我當時沒能保護你。」
  • 憤怒:「是誰幹的?我要告他!」
  • 困惑:「為什麼你從來沒跟家裡說過?」

然而,請記住,**這段經歷是受害者的,而不是你的。**你的責任不是去「替他討公道」,而是「讓他覺得被接納與理解」。

❌ 不要說

🚫 「你為什麼不早點說?」(讓受害者感覺自己「晚了」就沒資格求助)

🚫 「是不是你當時太輕信別人?」(這樣的問題會讓對方覺得是自己的錯)

🚫 「我們家沒有這種事!」(否認現實,會讓受害者更加孤立)


✅ 你可以說

💬 「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相信你,支持你。」

💬 「你不需要馬上決定要怎麼做,但我希望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尋找專業的協助。」


家人能夠提供的最大支持,就是讓受害者感受到:這個家,依然是他可以依靠的地方。


🌱 當你是同事或上司:尊重,給予選擇權

「這是職場問題嗎?我該怎麼處理?」

當你的同事或部屬向你傾訴自己曾經遭遇性侵,你可能會感到:

  • 震驚:「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們身邊?」
  • 猶豫:「這跟職場有關嗎?我該報告嗎?」
  • 擔心:「如果我幫了,會不會讓情況變得更複雜?」

在職場環境中,最重要的是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而不是急著替他們做決定。

❌ 不要說

🚫 「你確定要講這些嗎?」(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做錯了)

🚫 「你希望我幫你報告HR嗎?」(避免施壓,應該讓對方自己決定)


✅ 你可以說

💬 「謝謝你信任我,我不會隨意透露這件事。」

💬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我可以幫你尋找資源。」

💬 「你想讓我怎麼做?我會尊重你的決定。」


有時候,最好的幫助就是「聆聽」,並給予他們選擇的空間。


結語:真正的支持,是接住,而非審視

無論你是朋友、伴侶、家人或同事,當有人向你訴說性侵經歷時,請記住:

  • 你不需要解決一切,但你可以成為他們的安全港。
  • 相信,並溫柔回應,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 讓對方掌握選擇權,而不是替他們決定該怎麼做。

「謝謝你願意跟我說,我會一直在你身邊。」

這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avatar-img
6會員
36內容數
「人們失憶著相聚,等待靈魂超越認知的相認。」 我們都在關係裡看到了些什麼,例如愛; 我們都在關係裡失去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我們都在關係裡學會了些什麼,例如界限; 我們都在關係裡找到了些什麼,例如自己。 . 當我們走過彼此,你想交換什麼禮物與祝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係界限 | 覺察 的其他內容
說出來,然後呢? 近年來,隨著MeToo運動的推動,社會對於性別暴力的關注逐漸提升。許多人開始鼓勵受害者勇敢發聲,打破沉默。然而,當受害者真的說出口後,等待他們的,卻往往不是安慰,而是更深層的審視與壓力。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住受害者? 沉默的40%:「如果說出來也不被相
嗨,你是否曾經聽過這些話? 🔹 「你這麼天真很危險,會被騙,但我不會騙你。」 🔹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會這樣的,因為你太有魅力!」
當某個人越界了,而你卻選擇沉默……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時刻——當某個人越界了,你卻因害怕、不安或環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在職場、學校、社交場合,甚至家中或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性騷擾與不當對待可能發生於我們最不設防的時刻。我們或許試圖說服自己:「沒事的」、「算了吧」,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在故事裡輪迴的人啊,會在哪個瞬間放手,讓自己順著切線遠離?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每個故事裡的人,有沒有哪一個瞬間是真正堅決的句點?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說出來,然後呢? 近年來,隨著MeToo運動的推動,社會對於性別暴力的關注逐漸提升。許多人開始鼓勵受害者勇敢發聲,打破沉默。然而,當受害者真的說出口後,等待他們的,卻往往不是安慰,而是更深層的審視與壓力。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住受害者? 沉默的40%:「如果說出來也不被相
嗨,你是否曾經聽過這些話? 🔹 「你這麼天真很危險,會被騙,但我不會騙你。」 🔹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會這樣的,因為你太有魅力!」
當某個人越界了,而你卻選擇沉默……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時刻——當某個人越界了,你卻因害怕、不安或環境的壓力而選擇沉默? 在職場、學校、社交場合,甚至家中或與親近的人相處時,性騷擾與不當對待可能發生於我們最不設防的時刻。我們或許試圖說服自己:「沒事的」、「算了吧」,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在故事裡輪迴的人啊,會在哪個瞬間放手,讓自己順著切線遠離?
有時候我會想,外遇的人,遇到了什麼?在追逐著什麼? 每個故事裡的人,有沒有哪一個瞬間是真正堅決的句點?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面對童年創傷,跨過那道檻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就是與過去對自己產生影響的那個事件、那個當下受傷的自己和解。雖然事件和造成傷害的人沒變,但可能改變我看待他們的方式。」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您是否曾經被性騷擾?不過碰到時卻不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像是不知道該記錄什麼、該尋求哪些人協助、該如何面對媒體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面對童年創傷,跨過那道檻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就是與過去對自己產生影響的那個事件、那個當下受傷的自己和解。雖然事件和造成傷害的人沒變,但可能改變我看待他們的方式。」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2022年盛夏,無意間看到公視討論校園性侵案件,當時聽著受害者顫抖又勇敢的說著過去的我,淚流滿面哭的不能自己。是的,我也是受害者。同樣都是迫於權勢屈服,不同的是,我是發生於應該是充滿安全感的家中。 2年過去,現在的我可以坦然的說出這一切。當中經歷許多折磨、痛苦與掙扎。謝謝心理師潔的專業及努力,讓我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您是否曾經被性騷擾?不過碰到時卻不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像是不知道該記錄什麼、該尋求哪些人協助、該如何面對媒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