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似乎推崇一種「我很好」的文化。社群媒體上,人人都在展現自己最光鮮亮麗的一面;職場中,沒有人願意顯露自己的疲憊與困惑。我們努力向外界證明自己過得很好,但在獨處時,卻可能感到焦慮、疲憊,甚至懷疑自己不夠好。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假裝一切都好。接受自己的低潮,正是通往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看到朋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升遷的消息、有人創業成功、有人環遊世界,內心忍不住浮現比較的想法——「他們怎麼都這麼厲害?」「為什麼我還在原地踏步?」
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可以用「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來解釋。當我們不斷與他人比較,尤其是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時,容易產生焦慮與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
但事實是,社群媒體上的「高光時刻」只是別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卻用它來衡量自己的全部。真正重要的,不是別人過得如何,而是我們是否能夠專注於自己的成長。
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我們總是感到疲憊,卻無法停下來。工作、學業、家庭責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然而當有機會放鬆時,內心又湧起一種罪惡感,彷彿停下來就是一種失敗。
心理學中的「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現象。有時候,我們拼命工作、不敢休息,其實是為了逃避內心的某種恐懼,比如「害怕自己不夠優秀」、「害怕被別人看不起」。但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反而容易導致倦怠(Burnout),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說:「當我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時,我才開始改變。」真正的心理韌性,不是來自於假裝堅強,而是來自於允許自己有脆弱的時刻。
當我們感到焦慮或疲憊時,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來調整自己:
人生本來就有高低起伏,沒有誰是永遠快樂、永遠成功的。當我們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反而能夠更輕鬆地前進。
或許,當我們放下「必須讓別人覺得我很好」的壓力,才能真正體會到內心的自由。
你是否也曾經陷入這種「假裝很好」的狀態?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