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看電影、影集或小說時,為某個角色的命運而潸然淚下?也許是一段遺憾的親情、一場來不及表白的愛情,或是一個終於被理解的角色。這些眼淚,往往不是因為角色本身,而是他們喚起了你內在某個被遺忘、忽視或壓抑的情感。
心理學觀點:投射與共鳴
心理學中的「投射」(projection)與「情感共鳴」(emotional resonance)解釋了這種情感連結。當你被一段情節觸動,其實是因為它與你自身的經驗產生了某種聯結。你可能沒有經歷一模一樣的故事,但你感受到的情緒,卻是真實存在的。例如,一位觀眾因電影中角色無法與父親和解而落淚,很可能是因為自己也曾在親子關係中感到遺憾,這些被壓抑的情緒,透過故事得到了釋放。
腦科學怎麼說?
從腦神經科學角度來看,當我們觀賞故事並感同身受時,大腦會啟動「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這讓我們能夠模擬他人的情緒與處境,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此外,大腦中的邊緣系統——特別是與情緒記憶相關的海馬迴與杏仁核,也會在這些時刻被激活,喚醒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類似情感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單純「替角色難過」,而是在那些情節中,與自己的過去重新相遇。
你是否也曾經如此?
- 重逢的淚水
觀賞一部關於失散多年親人重逢的影集時淚流不止。後來才意識到,情緒潰堤的真正原因是十多年來一直無法與母親修復的關係。 - 被理解的痛哭
看見電影主角終於有人願意聽他傾訴時忍不住落淚:「我不是在替他哭,是我也好想有人能真正聽見我。」 - 遺憾的替代經驗
一直為一段錯過的戀情遺憾。當看見小說中女主角勇敢表白時,突然間淚如雨下,彷彿內心也終於得到了釋放。
如何理解並善用這些情緒?
✔ 允許自己被觸動 不需要壓抑這些眼淚或情緒,它們是內在誠實的語言,是你與自己的對話。
✔ 書寫或表達自己的情感 嘗試寫下:「我在那個情節哭了,因為我想到……」這樣能幫助你整理並看見自己心中的未竟之情。
✔ 善用故事作為療癒的媒介 當我們意識到某些情節喚起我們的過往時,故事就不只是娛樂,它成為了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照見、接住並陪伴自己。
最後,邀請你回想一下:
你最近一次為一段故事流淚,是哪個角色、哪個情節觸動了你? 那眼淚背後,是什麼樣的你,正在說:「這件事,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
這些淚水不是脆弱的象徵,而是你靈魂深處在發出的訊號。 請記得,好好聆聽那個正在流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