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面談、面試的時候,我都會請面試官給我一些回饋,讓我知道他人眼中的我,和我認知的自己,是否相符?
近期,收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回饋:面試官說明她可能不錄用我的理由,「你對文字掌握的能力是好的,但公關有時候不一定可以做自己,我感覺你應該是做自己的人。」
回想職涯近十年的時間,早期除了經常壓線上班,我應該還是個職場乖寶寶。然而不知不覺中,也慢慢長出自己的稜角。
以前常開玩笑說,「會去當記者的女生,有幾個脾氣好?」
記者的訓練,讓我對權力關係特別敏感,對於由上而下的命令很少乖乖聽話。對於主管要求,在說「好」之前,我也常問「為什麼?」,甚至在某些議題上,根據我的專業知識,挑戰主管提出的說法。(某主管曾因此勃然大怒,表示「我不需要說服你,因為我是主管!」、「哪個總編輯可以容忍你這樣頂嘴」)
即使轉行當公關,我也沒有變成所謂圓融的人。在快速變動且高壓的環境,每天面對來自他人的需求,更考驗工作者是否能秉持自己的原則。
我很不欣賞「誰付錢給我,我就聽誰的」這句話。如果老闆說什麼你就做什麼,那人跟工具又有何兩樣?
對我來說,做自己不是任意曲折他人的意志,不是潑灑自己的情緒,也不是嘴硬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做自己」代表做一個好人——一個忠於自身信念,能把事情做好,且不造成傷害的人。
我不是好相處的人,我是擇善固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