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中比「做什麼」更重要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未參加了Dr. John Banmen的線上講座。在分組做案例討論結束後,一位學習者向貝曼博士提問:「您覺得自己在第一次的談話中,做了甚麼重要的工作? 所以可以快速地在諮商關係中建立信任?」


貝曼補充了案主來談前的一些經過與背景,接著,他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貝曼說:「我認為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當下有些驚訝:「怎麼會?!」


其實,貝曼做了很多「正確」的事:不該做的,他都沒做。比如:他提到他的問話都是很溫和(gentle)的──他的好奇不是質疑、也不聚焦在解決表面問題,而是在更深層的渴望層次工作。


那麼,「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貝曼在表達的是,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帶著什麼」進入這段關係。


他說,他帶進來的是積極的能量(positive energy),並以此改變了個案的經驗及能量。比起他實際上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是他能深入冰山底層的真正關鍵。


It’s not about what we do, it’s about what we bring into.


原來,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WHAT),而是我們帶著什麼進入關係中? 我們是帶著耐心、接納與愛? 還是帶著不耐煩、批評與壓迫?


這讓我聯想到上一篇關於「遲到、處罰、與行為結果法」的文章。許多讀者似乎都有共嗚(看來很多孩子都有遲到問題啊XD)、也留言分享了許多心得與做法,讓我感到非常欣賞。我們無需從中決定哪一個做法最「正確」,因為 #教養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都可以依循自己的價值觀來設立不同的界線。因此,做法有千百種,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只要適合您的家庭與孩子就好。



你可以讓孩子有選擇選,並讓他面對結果;你可以設立清晰的邏輯結果,例如若即將遲到,就無法吃早餐;或者你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早起早出門的習慣,讓他沒有遲到的機會…這些方法都可行,也都正確。



因為,正如貝曼說的:重點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帶著什麼」去做。無論是哪一種界線與做法,在執行時,我們竟究是帶著耐心、信任、愛、接納與陪伴? 還是帶著逼迫、不信任、批評、焦慮與擔憂?


我們「帶著什麼去做」影響著孩子體驗到什麼? 也是孩子是否能從這一生活經驗中有所學習的關鍵。


教養孩子,正是如此。如果你覺得看了一堆教養書都沒用,或許該思考的,不僅僅是「要做什麼」與「不要做什麼」,而是更進一步的:我們該如何做到?與

更深層的:「我們帶著什麼去做」?


這與我們的內在狀態息息相關──我們帶著什麼心態與能量去做?也就是「我們如何去做?」這才是真正影響親子關係、影響教養方式是否「有用」、影響孩子成長的核心所在。


如果你想學習「要做什麼」、「如何做到」、和「如何去做」,那~我們課堂上見!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阿德勒 #薩提爾

#貝曼博士講座心得

#What & How


avatar-img
39會員
25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僮小露推薦 在《當我不再像自己時,我終於活出自己》一書中,腦闆李昆霖分享了他們公司在開會前後的一個做法。這讓我聯想到,之前在長耳兔師培班的第一次線上聚會,以及我目前的帶狀式課程中,也都會請夥伴們分享這三件事。當讀到書中這一段內容時,感到很有共鳴,取出來與大家分享這個簡單卻強大的會議技巧:
「爸比最帥!」 「爸比超帥!」 妞在車上賣力哄著她老爸,宏爸聽得笑呵呵,氣氛輕鬆愉快。 坐在一旁的燁卻始終沒有開口講類似的話。 這時,媽媽從鏡子中撇見妞悄悄湊到燁耳邊,小小聲地說: 「嬅,你只要講幾句好聽話,爸比就會很高興!」 (媽媽驚呆:天啊!妞也太懂人性!) 但燁呢
最近,妞的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準時到校的習慣,開始處罰遲到的孩子掃地。 早上7點10分,已經是接近出門的時間,但兩個孩子剛起床不久,正在洗漱。 早餐已經擺在桌上,我跟孩子們說:「如果你們要吃早餐,可能會遲到。 如果不想遲到,現在就得出門,不能再吃了。」 兩個孩子有默契地都選擇了吃早餐。 摩托車發
“正面思考”一詞,這些年已帶有負面觀感 在一個人低潮的時候,還要他正面、正向 不僅強人所難,可能還很沒有同理心 喬治就正同時遭遇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危機。 跟著書,我與喬治一起搭上了喬伊----露出燦爛笑容的開朗司機,所開的巴士。 很喜歡書這句:「人生的目的就是活得朝氣蓬勃、饒
收到學習者來訊提問: 「Lulu老師有個疑問不知道能不能請教您~看了前幾天孩子心中排行榜的文章後,我就在思考,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孩子最愛的不是他而覺得很受傷,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上嗎?要如何照顧自己呢?」 看到這個提問後,很是欣賞學習者的覺察和省思呀。 這是一
當老公問老婆妳有沒有把餐具拿出洗碗機? 老婆答:「我已經做了超多事,沒空弄洗碗機,你自己不會做嗎?」 如果你是老公,接下來你會怎麼說? 1. 幹麻這麼兇,吃炸藥哦 2. 我又沒惹妳,別把妳的情緒發在我身上 3. 什麼也不說。自己默默默去做事 以上應該是常見的應對 如果老公這樣說
#書僮小露推薦 在《當我不再像自己時,我終於活出自己》一書中,腦闆李昆霖分享了他們公司在開會前後的一個做法。這讓我聯想到,之前在長耳兔師培班的第一次線上聚會,以及我目前的帶狀式課程中,也都會請夥伴們分享這三件事。當讀到書中這一段內容時,感到很有共鳴,取出來與大家分享這個簡單卻強大的會議技巧:
「爸比最帥!」 「爸比超帥!」 妞在車上賣力哄著她老爸,宏爸聽得笑呵呵,氣氛輕鬆愉快。 坐在一旁的燁卻始終沒有開口講類似的話。 這時,媽媽從鏡子中撇見妞悄悄湊到燁耳邊,小小聲地說: 「嬅,你只要講幾句好聽話,爸比就會很高興!」 (媽媽驚呆:天啊!妞也太懂人性!) 但燁呢
最近,妞的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準時到校的習慣,開始處罰遲到的孩子掃地。 早上7點10分,已經是接近出門的時間,但兩個孩子剛起床不久,正在洗漱。 早餐已經擺在桌上,我跟孩子們說:「如果你們要吃早餐,可能會遲到。 如果不想遲到,現在就得出門,不能再吃了。」 兩個孩子有默契地都選擇了吃早餐。 摩托車發
“正面思考”一詞,這些年已帶有負面觀感 在一個人低潮的時候,還要他正面、正向 不僅強人所難,可能還很沒有同理心 喬治就正同時遭遇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危機。 跟著書,我與喬治一起搭上了喬伊----露出燦爛笑容的開朗司機,所開的巴士。 很喜歡書這句:「人生的目的就是活得朝氣蓬勃、饒
收到學習者來訊提問: 「Lulu老師有個疑問不知道能不能請教您~看了前幾天孩子心中排行榜的文章後,我就在思考,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孩子最愛的不是他而覺得很受傷,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上嗎?要如何照顧自己呢?」 看到這個提問後,很是欣賞學習者的覺察和省思呀。 這是一
當老公問老婆妳有沒有把餐具拿出洗碗機? 老婆答:「我已經做了超多事,沒空弄洗碗機,你自己不會做嗎?」 如果你是老公,接下來你會怎麼說? 1. 幹麻這麼兇,吃炸藥哦 2. 我又沒惹妳,別把妳的情緒發在我身上 3. 什麼也不說。自己默默默去做事 以上應該是常見的應對 如果老公這樣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經驗對於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並質疑一些專家是否真的需要有相關經驗才能發言。作者以個人經驗為例,論述經驗與理論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Thumbnail
能感動自己的才能感動他人,比起這一路是如何成為一位講師,更多的是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這篇是我3/7在讓知識有光課程所做的期末分享 Gipi院長期望大家分享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從自我盤點到命題發想再到內容覆盤 也花了不少心力準備的 感謝學院老師跟助教群、第三組的助教Terry及同學們 下面這些技巧除了工作場合外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工作掌握 二、檔案分類 三、資料備份
Thumbnail
我選擇挑戰自己,一場30分鐘的公開講座,主題為「職場晉升攻略-跨部門高效溝通術」,首次公開揭露我在跨部門溝通的心路歷程,分享那些踩過的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透過自我進修的課程,對於自己與家人的看法產生了轉變,並意識到說服不同階段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瞭解到自己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並且深切感受到身處在進步的潮流中自己的不足與落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經驗對於專業領域的重要性,並質疑一些專家是否真的需要有相關經驗才能發言。作者以個人經驗為例,論述經驗與理論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時間過得真快,從博班畢業後做現在這份工作,已經過了半年的時間。比起上次寫的一個月心得,那時還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很生疏,現在比較熟悉了環境,又有了些新的感想,以及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博士技能:探索新概念的第一人 一開始還是新人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還在學習公司內的大小事
Thumbnail
能感動自己的才能感動他人,比起這一路是如何成為一位講師,更多的是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
在Threads上看到有人問是Contributor還是Learner比較適合念PhD,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Contribute與Learn在PhD的日子, 就跟刷牙還有洗臉一樣, 每天至少要經過好幾輪。 當你實際幹了一點事情, 感覺自己有點貢獻,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Thumbnail
這篇是我3/7在讓知識有光課程所做的期末分享 Gipi院長期望大家分享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從自我盤點到命題發想再到內容覆盤 也花了不少心力準備的 感謝學院老師跟助教群、第三組的助教Terry及同學們 下面這些技巧除了工作場合外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工作掌握 二、檔案分類 三、資料備份
Thumbnail
我選擇挑戰自己,一場30分鐘的公開講座,主題為「職場晉升攻略-跨部門高效溝通術」,首次公開揭露我在跨部門溝通的心路歷程,分享那些踩過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