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未參加了Dr. John Banmen的線上講座。在分組做案例討論結束後,一位學習者向貝曼博士提問:「您覺得自己在第一次的談話中,做了甚麼重要的工作? 所以可以快速地在諮商關係中建立信任?」
貝曼補充了案主來談前的一些經過與背景,接著,他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貝曼說:「我認為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
我當下有些驚訝:「怎麼會?!」
其實,貝曼做了很多「正確」的事:不該做的,他都沒做。比如:他提到他的問話都是很溫和(gentle)的──他的好奇不是質疑、也不聚焦在解決表面問題,而是在更深層的渴望層次工作。
那麼,「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貝曼在表達的是,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帶著什麼」進入這段關係。
他說,他帶進來的是積極的能量(positive energy),並以此改變了個案的經驗及能量。比起他實際上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才是他能深入冰山底層的真正關鍵。
It’s not about what we do, it’s about what we bring into.
原來,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WHAT),而是我們帶著什麼進入關係中? 我們是帶著耐心、接納與愛? 還是帶著不耐煩、批評與壓迫?
這讓我聯想到上一篇關於「遲到、處罰、與行為結果法」的文章。許多讀者似乎都有共嗚(看來很多孩子都有遲到問題啊XD)、也留言分享了許多心得與做法,讓我感到非常欣賞。我們無需從中決定哪一個做法最「正確」,因為 #教養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都可以依循自己的價值觀來設立不同的界線。因此,做法有千百種,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只要適合您的家庭與孩子就好。
你可以讓孩子有選擇選,並讓他面對結果;你可以設立清晰的邏輯結果,例如若即將遲到,就無法吃早餐;或者你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早起早出門的習慣,讓他沒有遲到的機會…這些方法都可行,也都正確。
因為,正如貝曼說的:重點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帶著什麼」去做。無論是哪一種界線與做法,在執行時,我們竟究是帶著耐心、信任、愛、接納與陪伴? 還是帶著逼迫、不信任、批評、焦慮與擔憂?
我們「帶著什麼去做」影響著孩子體驗到什麼? 也是孩子是否能從這一生活經驗中有所學習的關鍵。
教養孩子,正是如此。如果你覺得看了一堆教養書都沒用,或許該思考的,不僅僅是「要做什麼」與「不要做什麼」,而是更進一步的:我們該如何做到?與
更深層的:「我們帶著什麼去做」?
這與我們的內在狀態息息相關──我們帶著什麼心態與能量去做?也就是「我們如何去做?」這才是真正影響親子關係、影響教養方式是否「有用」、影響孩子成長的核心所在。
如果你想學習「要做什麼」、「如何做到」、和「如何去做」,那~我們課堂上見!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阿德勒 #薩提爾
#貝曼博士講座心得
#What &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