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專案成功時:「這是我們團隊努力的結果!」
當專案失敗時:「這是你們的問題,我當初可沒說要這樣做。」
🔥 數據出錯:「這應該是行銷部的問題吧?」
🔥 客戶抱怨:「這應該是客服的事吧?」
🔥 產品出問題:「當初提案時我有說 OK 嗎?」
最誇張的是,他還能在決策時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馬上「失憶」,開始甩鍋。
Zoe 和同事們每天都在玩「誰是最後一個背鍋的人」的遊戲,這已經不是職場,而是現實版的《狼人殺》🤯。
她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來學習的,還是來練就推卸責任生存術的?
她決定找 Alan 喝咖啡,看看這個「職場底層邏輯解析大師」,能不能幫她破解這場「老闆責任失蹤案」。
☕【老闆不負責的底層邏輯】
「Alan,我的老闆是不是職場版的魔術師?每次出事他都能神奇消失。」Zoe 無奈地說,拿起咖啡猛喝了一口,試圖壓下內心的崩潰感。
Alan 挑眉,「讓我猜猜,他是不是平時很會畫大餅,但一遇到問題就裝死?」
「完全命中!」Zoe 瞪大眼睛,「而且他最擅長的就是:模糊權限、模糊決策,最後模糊責任歸屬。」
Alan 笑著在紙巾上寫下:
📌 「不負責老闆的三種類型」
1️⃣ 推鍋型:「問題出現時,馬上把責任丟給別人。」🎾
2️⃣ 模糊型:「決策時不明說,事後才看結果來決定誰該負責。」🎭
3️⃣ 缺席型:「有風險的時候人間蒸發,等成功後再回來領功。」👻
「你覺得你的老闆是哪種?」Alan 笑問。
Zoe 沉思了一下,「應該是 1 跟 2 的綜合體……他會先模糊指示,然後等事情有問題時再推給別人。」
Alan 點頭,「這就是典型的『模糊責任策略』,他不會明確指示,因為這樣未來他可以有迴旋空間,決定要不要承擔後果。」
「所以,我該怎麼辦?總不能等他哪天突然良心發現吧?」Zoe 無奈地說。
Alan 笑了,「妳需要建立『責任確定機制』,讓他無法推鍋。」
📊【破解「老闆不負責」的三步驟】
🔹 第一步:確保「決策有記錄」,不給甩鍋空間
- 每次開會後,發送「決策確認信」,讓老闆的意見被記錄下來。
- 例如:「Mark,根據會議討論,我們決定採取方案 A,這是您同意的方向,請確認。」
🔹 第二步:拆解決策,讓老闆無法全身而退
- 當老闆說「我們應該這樣做」,Zoe 可以回應:「這個方向不錯,那在細節上,您建議 A 或 B?」
- 當老闆被迫選擇,他的責任感就會提高,因為他參與了決策細節。
🔹 第三步:用數據說話,減少「情緒性推鍋」
- 當老闆想推責任時,拿出數據:「這是根據當初討論的策略,您覺得這部分需要調整嗎?」
- 這樣,老闆就無法單純說「這不是我要的」,而必須回應「那當時的決策是否該調整?」
「這樣,你不是在跟老闆對抗,而是用『數據與流程』讓他無法輕易推卸責任。」Alan 笑道。
🚀【Zoe 的職場反擊】
🔹 會議後,開始寄出「決策確認信」
Zoe 開始在每次開會後,整理會議結論,然後發送「決策確認信」。
結果,她的主管 第一次收到這種郵件,居然有點不自在,開始在開會時更明確表達意見,而不是模糊回應:「你們自己看著辦。」🎯
🔹 當老闆再試圖甩鍋,她開始用「選項框架」反擊
例如當老闆說:「這個案子進度不如預期,你們怎麼沒處理好?」
Zoe 直接回應:「根據上週的討論,當時決定選擇方案 A,而不是 B,這是我們共同確認的方向,您覺得現在應該優化哪個部分?」
**結果,老闆開始改變策略,不再輕易推責,而是被迫參與調整方案!**🔥
🔹 用數據回應,讓責任透明化
當老闆再說:「這次行銷策略沒達標,應該是執行的問題!」
Zoe 拿出數據:「根據當初會議確認的 KPI,我們的達成率是 80%,但競爭對手近期廣告投放提高了 50%,這部分我們需要新的預算決策。」
**結果,老闆竟然開始認真考慮「預算問題」,而不是單純甩鍋給執行團隊!**🎯
🏆【結局:從被動挨罵,到主動管理責任】
幾週後,Zoe 發現——
🎯 老闆開始更謹慎地做決策,不再隨意模糊方向!
🎯 團隊壓力減少,因為「責任」變得更透明化了!
🎯 會議結論變得更有系統,大家知道誰該負責什麼!
這天,她發訊息給 Alan:「成功讓老闆負起責任了!😂 這真的是職場革命!」
Alan 回了一個大拇指:「恭喜妳,這次妳不是抱怨老闆,而是學會了如何管理老闆。🎓」
Zoe 笑了,這一次,她知道,職場不是在等待一個完美老闆,而是學會如何管理不完美的老闆✨。
🎯【結語:如何應對不願負責的老闆?】
✅ 1. 會議後,發送「決策確認信」,讓決策有記錄。
✅ 2. 當老闆模糊決策時,提供「選項框架」,讓他無法全身而退。
✅ 3. 用數據回應,減少情緒性推責,讓責任透明化。
💡 「職場不是比誰會甩鍋,而是比誰能讓別人背不起鍋。」 🚀✨
「希望這篇內容有幫助到你!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建議,或是希望我下一次談什麼主題,都歡迎留言跟我說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