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任務,你可以執行;有些任務,你必須選擇
這是我三月中以來第二次舉辦跨部門的共學分享活動。
從過去創業型公司的經驗,我習慣用「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透過定期的共學分享互動,幫助自己整理思路、梳理經驗,今年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模式,邦公司有學習意願的夥伴一起培養對「經營」這件事的思考與感受。
這次的分享內容,來自大陸知識型平台「得到」(我自己的重度付費用戶)的一門課:高建華的《經營方法論第二講》(如何判斷進入新市場的可行性?)。
裡面談到許多評估進入新市場的科學方法,還有差異市場定位應有的市場選擇邏輯。
其中一句話特別打中我:
「行銷是未來的科學。進入一個市場前,一定要先想清楚——你是誰?競爭對手是誰?這個市場值不值得進?」

這句話不就像我們在職場裡的日常嗎?
每當一個新任務來臨,主管表面上是「交辦」這個任務,但其實更像一次考驗我們做出選擇的職場考題。後續成功了,也許是一個方向正確的選擇成果;但失敗了,更有可能是當初沒想清楚就已經在出發的路上。
做對的事,還是把事做對?
管理學中,我們常聽到兩個經典管理思維:
- 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 把事做對(Do things right)
這兩句話聽起來都沒錯,但真正差別在哪裡?
我今天在互動中提出一個觀點:
「做對的事,是方向;把事做對,是方法。方向錯了,方法再好也無濟於事。」
我特別在共學活動中與大家分享一個觀念——
當你在專業領域裡深耕多年,每天忙著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時,你有沒有停下來想過:「我做的是正確的事嗎?」甚至要做到像曾參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現場互動,逼出了八成的共鳴
當我談到這個觀念時,很多夥伴紛紛點頭。但此時一位行銷部的夥伴舉手問了個很實在的問題:
「我們也知道要做對的事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任務已經被上層決定了。我們只是接到任務,能不能做對的事,好像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
我沒有急著回答,反而問大家:
「你過去一個月內,有沒有遇到過一個,就像行銷夥伴說的,你只能接受的任務,但不管認不認同?」
結果,全場超過八成的人舉手。
這就是在企業內部每天真實上演的場景,其實大家都不笨,但為何很多道理到了該發揮時總是會缺席,因為現實環境往往不是對與錯的選擇,幾乎都是難在「對與對的選擇」。
這個畫面讓我內心感到開心——並不是大家遇到困難,所以我感到開心,而是:
「這正是我希望透過共學活動創造的價值:逼出真實問題,產深入思考。」
關鍵問題:能否將老闆的任務,變成自己的任務?
我回應大家:
「當你在執行一個任務時,你是說:『我在做老闆交代的某件事』,還是你能說:『我正在推進一件我認為重要的事』?」
對比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如果你只是照辦,代表你可能只是在「把事做對」,過程中怠於思考;但如果你能站在一個經營的位置,把自己變成決策者,找到讓自己相信、投入的理由,讓該任務從「被交辦」轉變成「你選擇要做」。
我也曾經卡在「把事做對」
我之所以會有這個深刻的感受,源自於兩段真實的商業體會,我接著分享兩段真實經歷。
第一段是約7年前,我還在飯店的創業項目時,因為團隊有很強的知識與技術背景,並且善用行銷方法,我們將City Hotel這種提供早餐與住宿的產品,透過技術與數據的力量經營出相當的成效。
那時公司決定要進入Resort渡假型飯店,當時的我不夠成熟,心裡並不認同——因為那不是我們擅長的切入點,就像一個原本只賣單一牛肉麵的店,突然決定要做Buffet一樣,都試吃的,但關鍵環節大不相同。因為我負責現場經營落地,但因為心裡覺得方向錯了,一直無法認同,只能強迫自己把事做對,所以相對的經營成效就大大打折。
結果,就是一場失敗的實驗,也讓公司蒙受損失。
這段經歷讓我學到:當你只是照辦,卻無法讓這個任務成為你自己的任務,最後只會讓自己更痛苦,那段時間相當難受。
第二段約是3年多前,我在經營實價登錄服務的房地產工作,公司決定進入「房屋檢驗」這個實體服務市場。一開始我也覺得難做,不過有了先前的經驗,我迅速調整了心情:
「既然公司已決定進入這個市場,我現在要思考的,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它成功?」
當我用這個心態去推動事情,反而找到很多可能性。兩年內,我們的品牌也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
一場共學,也是一場自我修煉
共學活動結束後,有一位第一次參加的年輕夥伴私下來找我說:
「Ken,我過去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任務。就像剛剛舉手的人一樣,以後我接到工作時,會嘗試把它變成自己的任務來想,或許很多現在卡住的問題都默默被解決。」
這讓我非常感動。
我不是要傳遞「教學」,或是所謂正確的知識(很長是正確的廢話),我希望自己能帶來的將是啟發這個環節。
不是要讓大家照著某個方法做,而是引出大家心中原本就有、但可能被忽略的思考火花。
最後,我想留一個提問給你
你是否曾經心裡想著:「反正這不是我選的,是老闆叫我做的」?結果不是我能控制。
如果有,那就代表——
此刻的你,並沒有發揮做對的事的思考邏輯,如果有,你或許會回答我想,這個任務的意義感很重大,我們需要一起努力去完成。
我覺得有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可以跟大家分享:
假設老闆交代一個任務,最終在你的執行下成功,自己最佳的是代工廠的心態,我們只是幫老闆代工落地,背後的決策很重要;假使最後失敗了,就要扮演起品牌商的角色,這一定是我幾欠考慮,思慮不周,最後影響成敗。
這邊講的不是希望大家變成社畜,而是當我們可以這樣想事時,我們對於成功可以更寬心,用較沒壓力的預期,長期累積就能提升成功機率,
願我們每一位在職場上努力的你,都能練習一個能力——
在接到任務後,把它變成自己的任務;從工具人,變成創造價值的人。

工具人 / 創造價值的人
如果這篇文章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最近接到的一個任務。
你有沒有試過,讓它變成你真正想做的事?我很期待聽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