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xels
拖延不是不做事,而是身體不想靠近它。
我偶爾會拖延症發作。打開筆電,開啟檔案,接著就盯著同一個畫面一上午。我沒有分心,也沒有滑手機。只是看著它沒動,也看著我沒動。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什麼也沒寫。
但那一刻,我沒有責備自己。我開始做一件事:觀察。
不是為了改掉拖延,而是想知道——
這股「不想開始」的感覺,到底在保護我什麼?
很多人說,拖延是因為懶惰或不負責任。但我不這麼看。
對我來說,拖延更像一種預防反應——
它是身體為了避免失控、避免失敗,而做出的防衛。
我看過不少書,談拖延的心理學解釋:
自我懷疑、恐懼失敗、執行功能障礙,甚至童年經驗。
都對,但又都不完全對。
有些方法有效——把任務拆小、用番茄鐘、限時衝刺,我也都試過。
但總是撐不久。特別是當你真的很在意一件事,又很怕做不好時。
那時候,拖延不是不努力,而是太用力了。
太想控制每個步驟,太想結果如預期。 你怕,怕萬一不如預期,就要面對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與其失敗,不如維持一個「還沒開始」的安全狀態。
與其證明自己沒能力,不如把一切留在「也許我可以」的想像裡。
我觀察到這一點後,才明白——
拖延,從來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
它是「自我認同」與「心理防禦」的拉扯。
是潛意識裡,一場保護與否認的談判。
所以我不再對抗它,而是陪它坐一會。
有天早上,我打開電腦準備工作,卻轉身去整理抽屜。
我沒有強迫自己回來坐好,只是笑了一下,讓那個「想逃的我」完成他的小儀式。
這不是技巧,也不是療法。只是我從生活裡反覆驗證過的——
當我不急著處理拖延,它就沒那麼大。
很多人教我們如何擊敗拖延,卻很少人教我們——
怎麼不討厭那個還沒開始的自己。
拖延,往往不是因為不想做,而是太在乎做得好不好。
只要一動筆、一開始,我就得面對自己的極限:
也許沒有靈感、也許完成後沒人看、也許根本不夠好。
拖延,暫時讓我不用處理這些可能。
它保留了「我應該可以做到」的想像,
也保護了我不去觸碰「我可能做不到」的現實。
我不是在逃任務,我是在逃一種自我幻滅。
每一次拖延,看起來是時間失控,底層其實是自我形象在崩裂。
當我看清楚這一點,我就不再那麼急著修正自己。
拖延不是敵人,它只是還沒被理解。
這句話,我花了很多年才理解。
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允許慢。
你要效率、要輸出、要進步,最好還能時間管理到十五分鐘一格。
你一拖,就好像壞掉了,需要被修好。
但有時候,不是壞了,而是太滿了。
怕受傷、怕失望、怕做出來沒人看。
你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
我沒有克服拖延,但我開始有力氣陪它一起活著。
我不會說拖延是好事,它會讓生活變卡、讓人焦慮。
我也不會假裝自己現在都不拖了。
但我可以說:
當我願意讓它發生、讓它說話、讓它不被定義為錯——
它就沒那麼尖銳了。
有些日子,我還是什麼都寫不出來,還是坐著發呆。
但那一刻我沒有離開我自己。
我還在。
我不是懶。
我只是,太用力地想做好。
而太用力,有時候,才是讓人動不了的原因。
這不是壞事。這只是提醒你:
有時候,開始,不是用推的。
是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