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明白,被誇獎不是驕傲,而是一種養分
「我又沒做什麼,不用誇啦。」孩子小聲回我這句時,眼神有點慌,像是不知道該怎麼接住這份稱讚。
他今天考得不錯,還主動幫忙洗碗。
我說:「你今天很棒耶。」他卻低下頭,「喔……還好啦。」
那一刻,我突然有點鼻酸。
不是因為他不開心,而是因為我太熟悉那個表情—— 期待被認可,卻又不敢承認自己期待。
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聽多了這種話:
久了,我們開始懷疑——
是不是只有完美、只有極致,才配得上被誇?
於是我們學會收起成就、藏起光芒,
連別人一句簡單的「你好棒」都會讓我們慌張地搖頭:「沒有啦。」
我們不是不想被肯定,
是從來沒被練習過如何好好接住這份光。
你努力工作,做了很多事,卻總覺得:「我還不夠。」
你盡力照顧每個人,卻覺得:「這是應該的。」
就算有人稱讚你,你還是忍不住回:「唉呀,運氣啦。」
但你知道嗎?
你不是沒做到什麼,而是你早就習慣把自己縮小,
用否定來換取安全感。
這不是謙虛,是過度自我保留。久了,你會忘了自己其實很好。
我跟孩子說:
「被誇獎,不是驕傲,而是你正在學會看見自己有多用心。」
「只有你知道你背後花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力氣,
所以當別人說你做得好時,你可以放心點頭說:謝謝,我也有這麼覺得。」
我們開始練習:
不是要驕傲地說「我最好」,
而是誠實地說一句:「我有認真,我知道。」
親愛的你,
如果你總是在別人稱讚你時不知所措、 總是在做得不錯的時候說「還好啦」——
那麼請你慢慢對自己說:
「我不是太普通,而是我還不習慣站在光裡。」
「我不是沒被看見,而是我不習慣給自己掌聲。」
自我肯定,不是天生的信念,
而是一輩子的修煉,特別是對從來沒被誇過的我們來說。
但你可以,從現在開始:
你不需要做到最好,才值得說一句「我很好」。
你現在的樣子,就已經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