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活在誰的季節裡?〉2025-05-03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一個季節三個月。我們的文化用這樣的方式教育我們,但具體的體驗卻根本不是這樣。在我的經驗裡面,尤其近幾年以來,清明節過後基本上已經開始變熱,從五月開始,通常會一路熱到九月或十月。「夏季」至少占台灣一年的三分之一,這是保守估計。
除了溫度以外,在我們離開了農業主導的社會結構之後,季節又比過去更加影響不到我們;何況透過冷氣、棉被、熱水器、除濕機或其他具恆定用途的工具與措施,溫度這件事也可以一定程度被克服、遺忘。
取而代之的,是與現代生活更加息息相關的「寒暑假」、「旅遊檔期」、「季報週期」;又或者當我們從疫情中取得教訓後,學習將不同的季節意識為特定疾病的高峰期。
但如前所述,這些週期和具體的天氣經驗是脫鉤的。暑假前就已經很熱、寒假期間也不見得最冷。節日的意象與文化上那個季節應有的天氣狀況相綁定,譬如雪與聖誕,這顯然從來不是我們多數人的真實經歷,卻擔當我們心中最典型的幾個節慶意象之一。
*
然而,仍有一些人在經歷天氣、乃至於季節。我們居住在相對便利可控的環境,已經不總是捨得開冷氣。如果是一些無家者,或者收入更加拮据的人,一年比一年熱的天氣,每一天每一刻都灼燒著他的日常。
而在大環境的產業轉型之下,務農的人依然存在且不可或缺。他們的生計依然隨著季節的變化與失調發生變動,譬如受到風災重創、產量大幅減少、售價大幅升高的香蕉,對我們而言,也就是一陣子先不要吃;但對蕉農來說,卻是影響生活的大事。
氣候問題不僅僅是某種專業的、國際化的「公共事務」,也直接連結到每個人的身體。多數人對氣候的這種缺乏感知、以及全球化商業節日主導下的那種季節與身體間的脫節,正一步步地加深我們與體力勞動者、農民或無家者之間生命經驗的差距,以至於彼此間愈來愈無法相互理解。
在表面上,季節、氣候對現代人的影響愈來愈少。但同時沒有被說出來的是:仍受其影響的人的處境,正以同樣不可小覷的速度,愈來愈被忽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