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改變理論:SMART原則的應用
在健康促進與運動指導中,設定明確且可實踐的目標,對於推動行為改變非常關鍵。這時,SMART原則就是一個簡單卻有效的工具!本文將帶你快速了解SMART原則,並分享如何將它應用在行為改變的實際情境中。
什麼是SMART原則?
SMART是五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代表:
✅ Specific(具體明確)
✅ Measurable(可衡量)
✅ Achievable(可達成)
✅ Relevant(相關性)
✅ Time-bound(有時限)
它幫助我們避免設定模糊或過度理想化的目標,而是聚焦在「具體、實際、與生活目標相連結」的改變上。
應用情境範例
讓我們以一位想要「養成每週運動習慣」的案例來說明如何應用SMART原則:
🔹 不夠SMART的目標:
「我要多運動!」 — 這個目標雖然有動機,但太過模糊,難以執行。
🔹 應用SMART原則後:
S:我要每週固定運動三次。
M:每次運動30分鐘(如快走、有氧課程)。
A:運動時間符合我目前的生活作息。
R:我希望透過運動改善血壓與體態。
T:我要從下週一開始,持續4週,之後再檢視調整。
👉 最後目標陳述:
「我會從下週一開始,每週固定三次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持續四週,藉此改善我的血壓與體態。」
這樣的目標非常具體,也讓行動更容易落實!
小技巧:讓SMART更貼近自己
✔️ 釐清動機:先想想為什麼想改變?是健康、外型還是心情?
✔️ 從小目標開始:別急著一步登天,讓自己有達成感。
✔️ 記錄與回顧:用筆記、APP或日曆追蹤進度,保持彈性調整。
行為改變不必從一開始就完美。透過SMART原則,我們能設定更清晰、實際又有意義的目標,讓行動與生活結合,更有可能持續下去!
接下來是我自己實際在日常生活中執行的故事,看完就快來試試看,替自己設定一個屬於你的SMART目標吧!😉
🍔 醫檢師健身教練的飲食故事:用SMART原則輕鬆吃出健康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醫檢師健身教練!👨🔬🏋️
每天看著病人血糖飆高、肝功能報告紅字,我總想著:「吃飯到底有多難?」 其實,飲食控制就跟做實驗一樣,需要一點科學方法和一點小幽默。
今天,就用我最愛的 SMART原則,帶你把「想吃得健康」變成「真的吃得健康」的輕鬆實驗計畫!
🍕 【實驗對象】
我自己,一個愛吃鹹酥雞又怕檢驗報告紅字的醫檢師。
🌟 【實驗目標】
告別加糖奶茶,找回血脂穩定的我!
🔬 不夠SMART的目標:
「我要少吃垃圾食物!」
聽起來很棒,但…什麼叫少吃?垃圾食物是什麼?我老實說,鹹酥雞很無辜,明明有九層塔呢!(笑)
🧪 SMART化之後:
✅ S(Specific)
我每週只喝一次含糖飲料,從每天一杯變成每週一杯。
✅ M(Measurable)
「一次」很清楚,絕對不會含糊不清。
✅ A(Achievable)
別一下子戒光光,我怕自己半夜偷跑去超商狂喝。
✅ R(Relevant)
我想降低血脂、血糖指數,對健康更有幫助,也不會被老闆問候「你怎麼又胖了?」
✅ T(Time-bound)
連續四週,讓自己先習慣,再視狀況加碼挑戰。
👉 最後的SMART目標:
「我會從下週一開始,每週只喝一次含糖飲料,持續四週,藉此改善我的血脂與體態。」
🍿 【執行結果】
剛開始還是會想念手搖杯的溫暖,尤其配鹹酥雞超讚…
但我發現,真的能忍住的話,身體漸漸變輕盈,檢驗報告也變得更美麗~ 順便練了點自制力,就像在重訓時多撐一組一樣,爽感滿分!
🤓 小提醒
別小看設定明確目標的力量,尤其對我們醫檢師或健身教練這種「科學人」來說,數據越明確,越能追蹤進度,也越有成就感!
🍇 結語
飲食不是苦行僧式的節食,而是科學又帶點幽默的自我實驗。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設定一個 小小SMART目標,別再被那杯含糖飲料打敗啦~
你也有想改善的飲食小目標嗎?留言跟我分享吧,一起用幽默和健康,迎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