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事開始|主角登場
阿澤,今年35歲,是個每天坐辦公室10小時、回家累到只想追劇的業務。
他體檢報告出現紅字:「體重過重、血壓偏高、血糖臨界值」
醫生淡淡地說:「你再這樣下去,就要吃藥了。」
朋友勸他:「運動啦,不然會出事!」
他總是說:「我知道啦~我下禮拜開始跑步!」
然後就……一直沒開始。
👟 阿澤的行為改變旅程:走過行為改變的六階段
這時,一位兼職健身教練的醫檢師(沒錯就是我😎)告訴他,其實你不是懶,是因為你還在「行為改變的前期階段」。
💡改變行為不靠意志力,靠「跨理論模式」
你可能會覺得:「我知道運動對慢性病改善有幫助,但我就是開始不了、堅持不下去…」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行為改變是有階段的,不是說動就動,這正是「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讓我們來看看阿澤怎麼一步步走過「跨理論模式」的六個階段:
🌀 1. 前省思期(Precontemplation)
🧠 特徵: 完全沒打算改變,覺得運動離自己好遠。
阿澤心想:「我又不胖到哪裡去,工作比運動重要啦!」
「我身邊很多人沒運動也活得好好的啊。」
✅ 教練策略:提供資訊、同理心傾聽、不強迫
💭 2. 省思期(Contemplation)
🧠 特徵: 開始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但還沒行動。
「最近走樓梯會喘耶…是不是該運動了?」
「我知道該動,可是下班就好累啊…」
✅ 教練策略:列優缺點表、找動機來源、用問題引導思考
例如:「你覺得再不動,五年後身體會怎樣?」
📝 3. 準備期(Preparation)
🧠 特徵: 開始有計畫、買裝備、找資料,但還沒真的動起來。
阿澤下載了健身app、買了運動鞋、加了健身房社團。
甚至還約了教練諮詢一次!
✅ 教練策略:幫助訂定明確、可執行的目標(SMART 原則)
✅ 提供鼓勵、陪伴規劃初期訓練
🏃 4. 行動期(Action)
🧠 特徵: 開始實際運動了!但還不到穩定習慣。
「我去跑了兩次步!好像還不錯~」
「但昨天加班就沒跑,今天又懶得動了…」
✅ 教練策略:給予正向回饋、幫助排除障礙、記錄進度
✅ 遇到挫折要提醒:你已經開始了,不是從零!
🔁 5. 維持期(Maintenance)
🧠 特徵: 運動變成日常的一部分,能持續超過6個月
阿澤現在每週跑步3次,還報名了公益路跑。
同事說他氣色變好,人也更有精神!
✅ 教練策略:協助設立長期目標、避免復發、保持動機
⚠️ 6. 復發(Relapse)(可選階段)
🧠 特徵: 偶爾生活中有低潮,導致中斷運動
忙季來了,阿澤兩週沒運動,心情又焦慮又有點放棄。
✅ 教練策略:正常化復發經驗、不責備
✅ 協助回到準備期或行動期,重新建立信心
📚 醫檢師教練的總結|行為改變,是一條折返跑的路
你看,阿澤不是「不想變好」,而是他還沒走完那條改變的路。
跨理論模式(TTM)告訴我們:
「行為改變不是開關,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每個人都可能停留在不同階段,身為教練、健康專業人員、或你自己,都該學會判斷「現在我在哪裡」,然後做出適合那個階段的策略,而不是一昧推「你要運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