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壓力就快壓垮你! 別傻傻硬扛,這5招才是上策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有責任感、要有抗壓性,要有所承擔,以致於我們無法分辨、不敢放下,硬扛起大大小小所有的壓力,直到崩壞。

 

撰文 / 司提反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壓力!

職場,有業績、升遷的壓力,家庭,有管教、關係的壓力,運動員,有競賽、自我突破的壓力,連小學生,都有考試、作業而來的壓力。然而壓力,就都是負面的嗎?我們又該如何健康地面對?

 

有壓力不一定是壞事  重點是承壓的時間

 

壓力都不好嗎?其實不然。例如,跟朋友打電動競技或是球類比賽,我們感受到競爭、比賽的壓力,但那些壓力,卻讓我們興奮,增加生活的樂趣;老師為提升學習樂趣及同學參與感設計的課程競賽,也為平淡的學習帶來調味劑般的動能。因為這些適度、短期的壓力,會讓我們分泌腎上腺素,讓我們心跳加速,血液循環加快,釋放出身體裡的資源,增加能量,來面對眼前的挑戰,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但若是長期而過度壓力,則會造成精神緊張,血糖上升,免疫力下降,記憶力衰退,對身體則有不良的影響。

 

所以,重點不是壓力大小,而是處在壓力下的時間長短,對我們的身心靈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如同,伸手拿起一杯水,連小孩子都不成問題;但如果要求伸手拿著一杯水,不能動達半小時或一小時以上,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很嚴酷的要求和挑戰。壓力的影響,也是如此。

  


該拿起拿起、該放下放下  保持彈性才有抗壓性

 

我們的文化,在無形中要求我們要有責任感,要有抗壓性,要能有所承擔。以致我們無法分辨、不敢放下任何會讓人覺得“沒有責任感“,或”連這等小事都無法承擔”的眼光,以致我們硬扛,讓壓力一直壓在心口上。

 

例如家庭責任,有些媽媽對自己的角色有完美的期待,一定要親餵母奶,一定親手做飯給孩子吃,家裏一定要整理得乾乾淨淨,這都是很棒的事,但當自己有限制,無法事必躬親時,對於自己有完美期待的媽媽們而言,就都成了壓力源。

 

又或許是對配偶、兒女的成就有所期待的爸爸媽媽,或是對自己的工作事業有高標準高期待的男人,都是如此,用完美的眼光期待自己或對方達成期待,可能是自己不願意放下,或是不被允許放下,就長期形成壓力,久而久之,身心都疲乏、耗竭了

 

其實,對抗壓力的抗壓性,是要能保持彈性、伸縮性,要藉由適度的休息,適當地放下,該拿起時拿起,該放下時放下,才能增加自己承擔的能力,也能保有抗壓的彈性

 


壓力狀態3階段 你走到了哪一步?

 

加拿大心理學家漢斯薛利,把人承受壓力的狀態分為3個階段:

1、警覺反應期

在此階段,人會感覺到有些壓力,有些緊張,這時,會進入選擇中:要面對?還是逃避壓力?要面對解決或是逃離困難?

 

2、適應或抵抗期

在壓力下一段時間後,可能已經適應了壓力,或是仍在跟壓力搏鬥。

 

3、耗竭期或疲憊期

長期、過度的壓力,已經導致人感到耗竭了,身心超過臨界點,無法再承受了。

 


別傻傻硬扛  這5招才是上策

 

要如何維持自己的抗壓能力,以下幾點值得參考,在警覺反應期和適應期,就要好好開始執行:

 

一、人都要休息 有精神才有能力面對難題

該睡覺時,好好睡個覺,讓自己睡醒時有是一條好漢。適度離開壓力的根源,讓自己好好休息,才能有精神體力,好好面對難題。有時,短暫讓自己離開,散個步、聽一段音樂、喝杯咖啡,都是休息。

  

二、轉換環境或情境 或能有效紓壓

有一位憂鬱症傾向的音樂家,心理諮商輔導都沒有成效。有次車子爆胎,動手拿工具修車的過程中,他突然發現心情變好了。原來,轉換不同情境,腦力和體力互有轉換,也達到轉換心思意念的果效。對這位音樂家而言,這是一個可以紓壓、釋放的方式。你也可以找到一種有效轉換情境的方式。

  

三、投入興趣享受其中  

 當我們投入在另一種興趣,享受在其中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就可以放鬆,我們的情緒、思想和意志,也就可以恢復。我們需要培養學習或重拾興趣,爬山、釣魚、打球、音樂、樂器、電影、下棋、畫畫、書法等,你想到什麼興趣了嗎?

 


四、找人幫忙更輕省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不一定要事必躬親。不管是在工作事業或家庭中,要尋找資源,形成團隊,讓彼此合作,互相貢獻,尋找互補神隊友,彼此幫補,互相扶持,可以讓自己更加輕省有力。

 

五、說出來會更好過 有人支持路更長

我們常因自我的要求,不願示弱,即使有軟弱困難,壓力重重,也不願把難處示人。但是,若能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敞開談論壓力的環境,是增加抗壓性的重要資源。在這個環境中,可以侃侃而談自己面對壓力的感受、自己的軟弱、想望等,是一個很紓壓的方式

 


如果可以,尋求一個或一群不隨意批評論斷、不會八卦洩密的夥伴,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實在找不到,尋求心理醫師的諮商輔導,也是很好的方式,他們可以分析、解讀、引導我們的想法,進到比較積極正面的方向。

 

最後,要為自己設立健康的界線。寧靜禱文給了很好的指引:

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拾愛日常
14會員
135內容數
愛無處不在,再平凡的日常,只要重拾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就能找回舒服的人際關係,時時相愛!
拾愛日常的其他內容
2025/06/10
「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名言,正巧也與防疫秘訣不謀而合;儘管疫情再起,只要大家細心做好防護,相信不論再大再難的處境,一樣能安然度過。
Thumbnail
2025/06/10
「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名言,正巧也與防疫秘訣不謀而合;儘管疫情再起,只要大家細心做好防護,相信不論再大再難的處境,一樣能安然度過。
Thumbnail
2025/06/09
原來,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在人群中找到一塊安心落腳的地方,有人共享那片刻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2025/06/09
原來,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在人群中找到一塊安心落腳的地方,有人共享那片刻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2025/06/05
沒有人能夠成為誰的救贖主,「自助者,天助」,真正帶來改變的,是自己內心願意改變與成長,其他人只能扮演陪伴與關懷的角色。
Thumbnail
2025/06/05
沒有人能夠成為誰的救贖主,「自助者,天助」,真正帶來改變的,是自己內心願意改變與成長,其他人只能扮演陪伴與關懷的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社會從來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挫敗。越恐懼越要面對,現在不學習挫敗,以後遭遇挫敗時定必挫敗。與其要求我們不犯錯、不挫敗,不如培養我們承受挫折,面對失敗的能力。這並非鼓勵挫敗,而是強調正面面對挫敗,從挫敗的經驗中,尋求達至目標的策略及改進方法,並在過程中學習恆毅堅持、迎難而上。
Thumbnail
社會從來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挫敗。越恐懼越要面對,現在不學習挫敗,以後遭遇挫敗時定必挫敗。與其要求我們不犯錯、不挫敗,不如培養我們承受挫折,面對失敗的能力。這並非鼓勵挫敗,而是強調正面面對挫敗,從挫敗的經驗中,尋求達至目標的策略及改進方法,並在過程中學習恆毅堅持、迎難而上。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大人應有耐心等待,接納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要批判指認情緒,提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逐步克服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微調孩子的改變,建立學習自信。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我會努力,用眼光好好對待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 我會努力,讓孩子經歷比我以前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 ; 我會努力,帶著孩子,耐心、用心、真心的感受生命的重量!
Thumbnail
我會努力,用眼光好好對待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 我會努力,讓孩子經歷比我以前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學習 ; 我會努力,帶著孩子,耐心、用心、真心的感受生命的重量!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