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日到來的腳步,不僅氣溫悶熱、濕度上升,更常常有午後雷陣雨,或是不穩定的天氣型態。這些都可能會打亂我們的運動規律。本篇分享如何在這樣的夏季氣候中,保有規律的運動週期。
三建議,避免氣候干擾
1.運動內容調整
根據統計,台灣發生午後雷陣雨的區集中在6~10月。
其中,每年發生的機率為40~60%不等,換算成天數最高可達90天。也就是說,夏季氣候中,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會發生午後雷陣雨。假設你習慣晚間五點至七點從事戶外運動,那麼運動規律肯定大受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調整運動項目,來達到規律執行的目的。
你可以這麼做:
午後雷陣雨是台灣常見的夏季氣候型態,千萬因此而被勸退不運動了。
淋雨跑步:別在真實生活中上演偶像劇劇情啦
2.新增不同運動規對策
給自己幾種不同版本的運動對策。
假設今天一早就下雨,我們便將運動時間調整成下班後;假設天氣預報說下午會有場大雷雨,那麼我們就在家運動,做點高強度健身操。透過對不同情境的演練、以及預先規劃,我們可以在狀況發生時,更有效率的做出調整。
所謂沙盤推演,就是這個意思。
你可以這麼做:
原子習慣一書中提及,若有仔細的執行步驟,將會大幅的提升規律的養成與執行機率。
給自己多種選擇!
3.改變運動時間
如果能有效地縮短運動時間,也可以減少被外在環境干擾的機會。
通常,我會在家做高強度的韻律操(或稱HIIT),網路上的資源很多,搜尋關鍵字便會跳出諸多建議。只要跟著影片一起運動,時間過去了、運動也做完了。更棒的是,還不用擔心今天是否下大雨、或因高濕高溫等難以忍耐的氣候型態。
如果運動效率增加,運動的時間自然更短。
快、又有效!
後記
別說下雨天,最近幾年夏天的氣溫,越來越讓人難以適應了。
走出戶外就像是走進一個大烤箱一樣,溫度高不打緊、還沒有些許微風,給人們在這悶熱難難的夏季一點喘息的機會。但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為了生存,我們也只好跟著一起調整。
一起加油,用方法聰明度過這酷暑的時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