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種時候?
你開了會,講了重點,邏輯清楚,語氣也不差,但團隊成員還是面無表情地點頭,下一秒轉身卻沒人動作。
或是,你想表達關心,卻被回了一句:「我知道你又要說什麼了啦」,讓你一瞬間感到挫折又無力。那一刻,你可能會問自己一句話:
「我,是不是其實不被信任?」
信任,不是靠「說得好」,而是「讓人敢靠近」
曾經在一次工作坊中,講師問大家:「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最讓你願意開口說真話?」
一位資深主管靜靜舉手說:
「是那種,即使我做錯了,也不會馬上否定我的人。
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因為它提醒我,信任的起點,不是話術,不是精準的表達,而是「心理安全」——那種你不需要武裝、不怕被笑、不會被踩的感覺。
真正有效的溝通,建立在三個看不見的基礎上
- 心理安全
我知道,即使我說錯了,你也會理解我的用意,而不是立刻打斷我。
- 一致行動
你說的和你做的,是一樣的。我可以預期你,不用提心吊膽。
- 被理解感
我說話的時候,你真的有在聽,而不是在等我停下來好讓你說。
所以,怎麼讓人「信得過你說的話」?
不需要說得多完美,而是做到這幾個簡單的溝通行為:

三個小練習,讓你建立真實信任感
你不需要變成溝通大師,只需要多一點人味與願意靠近的態度。
- 誠實5%練習
講話時,多說出一點內在想法與感受,例如:「這提案我其實有點緊張,但我想先說出來看看。」
✨那5%的坦白,有時就是對方願意靠近的關鍵。
- 鏡像式回應
聽完別人說話,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次:「所以你的想法是……我這樣理解對嗎?」
✨不是附和,而是「我真的有聽進去」。
- 信任觀察日
給自己一小時,觀察團隊中的互動:
誰在說話時被忽略?誰總是補位但不被注意?
然後,給他們一個真誠的對話機會。
✨你所看見的,就是關係的機會點。
結語:願意讓人靠近的人,才有影響力
信任不是討好,也不是權威建立的結果。
它是一種「願意一起走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透過一點一滴的回應、理解、承接與一致,累積出來的。
有時候,一句「你說得有道理,我來想想」比一百句「我知道了」更有力量。
而一個願意承認「我也還在學」的你,反而更讓人安心。
後記:想培養信任溝通力,從今天開始,說一句你平常不會說的真話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你分享給正在努力建立關係與團隊溝通的朋友,或者留言告訴我:「你覺得,什麼樣的說話方式最讓你願意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