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最近變得安靜了許多。
她原本是部門裡最穩定、最值得信賴的人。新專案她總是第一個舉手,資深主管換人,她也總能迅速調整節奏、支援團隊。
但這陣子,當新任主管在會議中說:「這案子交給妳,我放心」,她卻只露出一抹勉強的微笑。結束後,她一個人坐在位置上發呆。同事問她:「是不是壓力太大?」她淡淡地說:「我只是…不想讓人失望。」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卻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我們以為別人的期待是一種信任、是機會,但心裡卻常常拉扯著:「我夠格嗎?我可以拒絕嗎?如果我做不到呢?」
久而久之,期待不再是一種前進的力量,而變成了讓人繃緊、焦慮、甚至想逃的源頭。

為什麼「期待」這麼讓人疲憊?
因為我們不是單純在承接任務,而是在承接一整套對自己的投射與評價。
有些,是別人給的;更多的,是我們自己放進心裡的。
以下是五個最常讓人誤會、卻深藏於內心的期待誤解。看看你是否也曾悄悄說過這些話,卻從未細想它背後的重量。
❶ 期待=壓力挑戰
「他交代我,是不是就代表我得做得完美?」
很多人一接下任務,腦中不是「我怎麼展現特色」,而是「我不能搞砸」。
我們太習慣把期待看成一場測驗,只能對,不能錯。於是期待變成壓力,壓力變成焦慮,焦慮讓我們無法呼吸。
❝期待不是強迫你答對的試卷,而是給你自由發揮的舞台。❞
有時候,對方不是要你做得最好,而是希望你能在你的方式中,找到解法。
❷ 期待=我不夠好
「他期待我,是因為我現在還不夠好,要變更好才配得上?」
這種內化的自我質疑,很常出現在看起來最努力、最有責任感的人身上。
你總是默默告訴自己:「我還可以再多做一點」、「我還不夠好」,就算別人早已認可你。
但事實上,別人對你的期待,不一定是對你的否定,而是因為他們已經看見你的能力,甚至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有期待,是因為你已經值得信任;不是因為你還不夠好。❞
❸ 期待=我該懂他
「他沒明說,但我應該要知道他要什麼吧?」
我們太怕「誤會對方」,以至於總是努力揣摩、提前解讀,彷彿只有猜中,才能證明自己有默契、有責任心、有能力。
但人與人之間最穩固的連結,不是完美猜中,而是能勇敢確認。
❝真正成熟的關係,不是猜對彼此,而是能說出來,能問出來。❞
你可以問:「你心中的期待是什麼?」這不會讓你失分,反而會讓對話更真實。
❹ 期待=不能說不
「我不答應,好像就是不負責任。」
這是最難的部分。當你已經努力扛起一切時,要說出「這我可能無法」或「我有疑慮」,似乎就像背叛了別人對你的信任。
但一味答應,只會讓你耗盡自己、壓抑情緒、甚至越來越抗拒連結。
❝說「不」,不是拒絕對方,而是為你們的合作設下健康的界線。❞
你可以這樣說:「我想先評估資源,確保我能做到。」這是一種成熟,而不是逃避。
❺ 期待=永久承諾
「我答應了,就不能改、不能退了吧?」
我們常常把一個選擇變成「一輩子的標籤」:「我曾說好要幫,就不能中途喊停」、「我當初答應支持,就得一直在」……
但人會變,能力會變,生活也會改變。
允許自己重新評估,不是變心,而是誠實面對現況。
❝期待不該是鐵鍊,而是可以一起重新編排的共識。❞
你可以溫和地說:「我們能不能一起看看現在的做法還適不適合?」
結語:拆解誤解,才有餘裕接住期待
期待本身不是壞事,它是信任的訊號,是成長的起點。
讓我們疲憊的,不是別人的期待,而是自己對期待的投射與誤會。
你不需要每個期待都扛下來,也不需要每次都滿分通過。
你只需要問清楚、說明白、照顧自己的節奏,讓期待成為支持,而不是壓垮。
❝期待不是你必須背負的答案,而是你可以選擇參與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