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週做了一個實驗。
過去的我常常高強度訓練一週五六天,睡眠卻只有五到六小時。
老實說,我知道這樣不夠,身體其實早有反應:卡關、疲勞、情緒波動……但身為教練,日常節奏太快,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狀態,只剩下「撐住」這個念頭。
這週,我試著把訓練改成「一日重訓,一日有氧」的節奏。
目的很簡單 —— 給身體多一點緩衝、讓慢性發炎有機會下降、順便觀察看看這樣的安排,會不會讓訓練效益更明顯。
我常常會這樣調整自己的訓練,模擬學生的作息與壓力,因為我想知道:如果我是他們,照這樣的節奏訓練,我會遇到什麼困難?這樣我給出的建議就不會只是教條,而是來自親身經驗的理解。
結果,有點出乎意料。
某天早上,一位學生來健身房複習,見到我後說:「教練,你變瘦了耶。」
我有點好奇,就用健身房的TANITA測量了身體,數據顯示我的體脂肪,掉了兩公斤。
說真的,我當下是震驚的。
因為我這週並沒有加強訓練,甚至看起來更「鬆」了一點。
但事實是:身體其實在回應我給它的喘息空間。
這一週讓我再次體會,「恢復」這件事有多重要。
不只是身體的修復,還有心理的釋放。
如果我們一直處在壓力、焦躁、高負荷的狀態,不管做什麼都像是在對抗自己。
但當節奏放對了,身體會用最誠實的方式告訴你:我準備好了。
我一直告訴學生:「訓練不只是訓練本身,更是你怎麼與身體對話。」
這句話也再次提醒我自己。
你對身體誠實,身體會回報你真實的改變。
那兩公斤脂肪的消失,對我來說,不只是數字上的進步。
那是一種默契:
「謝謝你這週願意聽我說話,」
—— 身體這麼回應我。
如果你總覺得怎麼練都卡關,不妨試著「退一步」,讓訓練與休息形成節奏,而不是壓力。
也許改變就藏在你願不願意鬆開一點的那個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