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教育,是一場用錢堆出來的集體催眠,讓我們以為問題正在被解決。
政府砸了4.4億,說要教我們的孩子如何快樂。
這個計畫叫「社會情緒學習」(SEL)。聽起來很高尚。
新聞稿上的數字很漂亮:73萬學童受惠、200所合作學校。一切看起來光明燦爛。
但我也不禁想問:
「一個在沙漠裡快渴死的人,需要的是一本教你如何解渴的教科書嗎?」
我們都搞錯了。這4.4億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花得多,而是它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假象,讓我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制定政策的大人,能夠安心地轉過頭去,假裝問題正在被解決。
但真正的病根,這筆錢連碰都沒碰到。以下,是報告上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三個殘酷現實:
第一謊言:孩子需要「學」情緒
真相是:孩子不是沒有情緒,是沒有地方放情緒。
我們的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會焦慮、會憤怒、會嫉妒。但他們的生活被塞滿了——安親班、才藝課、線上課程、週末還要趕學習單。
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沒有一分鐘是真正屬於他們的留白。
當一個孩子連發呆的權利都沒有,你要他在那短短40分鐘的SEL課上,學會如何「自我覺察」?
這不是教育,這是一場鬧劇。
我們粗暴地拿走了孩子所有的情緒容器——那些自由玩耍、跟朋友講廢話、獨處發呆的時間。然後再花大錢,假惺惺地想用一堂課,把情緒「教」回去給他們。
這不叫本末倒置,什麼才叫本末倒置?
第二謊言:學校可以解決問題
真相是:最大的情緒黑洞,在家庭。
這點最讓人絕望。
學校用盡心力,教孩子認識憤怒、擁抱悲傷。但孩子一回到家,迎接他們的可能是:
「哭什麼哭?沒用的東西!」
「考這麼爛,你還有臉吃飯?」
「我賺錢這麼辛苦,你只要把書念好有這麼難嗎?」
學校花八小時建立的微弱信心,家庭用三分鐘就能徹底摧毀。若家庭這個源頭不改,學校的努力,就像在不斷漏水的下游辛苦地撈著浮木。學校不是解方,學校只是幫忙收拾殘局的清潔工。
很多時候,真正需要SEL的,從來就不是孩子。
是那些把自身焦慮,瘋狂轉嫁到孩子身上的成年人。是那些習慣用3C產品安撫小孩,卻從不跟他們好好說話的父母。
第三謊言:老師是情緒專家
真相是:老師是整個體系裡,自顧不暇的代罪羔羊。
這是一個最殘酷的笑話。
我們要求老師成為情緒專家,去承接73萬個學生的情緒。但我們給了老師什麼?
是繁雜的行政、是永遠無法滿足的親師期待、更是近年來那把高懸在每個老師頭上的利劍——校事會議。老師們連自保都來不及,深怕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管教的舉動,就讓自己身心俱疲。
在這種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處境下,我們卻要求他們去當那個拯救眾生的情緒超人。
這不是培訓,這是另一種更為精緻、更為虛偽的情緒勒索。
結果是什麼?這門課終將淪為另一個為了評鑑、為了報告、為了達標而存在的形式主義。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應付了事。
唯一沒被照顧到的,就是孩子那顆真正需要被理解的心。
結論:別再用錢蓋空中樓閣了
我再回頭看那4.4億的計畫,只覺得悲哀。
這筆錢,或許能買到漂亮的教材、辦很多場熱鬧的研討會、產出幾百頁完美的報告。
但它買不到孩子失去的童年。
買不到老師耗盡的熱情。
也填補不了家庭功能的巨大缺口。
我們以為在為孩子的心理健康鋪路,實際上,可能只是在用錢,蓋出一座更華麗、更能自我安慰的空中樓閣。
問題從來不是孩子不懂得快樂。
而是我們這個社會,正在系統性地剝奪他們快樂的能力。
p.s. 這是一篇充滿個人情緒的發言,但我相信,在教育現場的許多人,心裡都有著類似的吶喊。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或拍拍我的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