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職場人啊~如果你曾經歷:
✔️ 明明沒有霸凌別人,卻被貼上壞人標籤?
✔️ 同事忽然間集體冷處理,八卦如流言飛彈在茶水間炸裂?✔️ 壓力山大到想請育嬰假來逃避一切(不論你有沒有孩子)?
那麼這篇文章就是你心靈的雞湯+強心針!
本週處理了一則「敏敏的故事」,看她如何從被冤枉的受害者,變身職場理智女神,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爭取尊嚴與公道!
一、不實指控不是小事,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1. 誹謗罪:如果對方散佈不實資訊讓三個人以上知道,還是私下傳的,就可能成立。
2. 公然侮辱罪:即便沒有造謠,只要在公開場合羞辱你,也可構成犯罪。
✅ 重點提示:不是只有名人能告誹謗,你也是有法律保護傘的!
二、心理受創,薪水受損?民事求償來幫忙。
除了提告,還可以賠償!
1. 精神損害:失眠、焦慮、壓力山大,都是可求償的理由。
2. 經濟損失:被排擠到工作表現下滑?薪資變少?這些都可以要求對方買單。
✅ 記得備齊證據,包括醫療紀錄、心理諮商、薪資單等,讓你的痛苦有憑有據!
三、誣告你?請打開偵探模式。
證據是你最強的盾牌!
請保持冷靜,忍住怒火,先開啟手機錄音功能!(不是開戰,是搜證)
截圖、備份、列印:聊天紀錄、信件、對話證人,一個都不能少。
✅ 小提醒:你以為「沒什麼」的那一段對話,可能正是法官最想看到的金句!
四、「誣告罪」聽起來很酷,但成立不容易
誤會與記錯,不能算是誣告!
誣告罪要成立,必須證明對方故意造假、編故事還拿假證據。
「我真的以為她在背後講我壞話⋯⋯」這種就很難立案。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讓對方付出代價,可能還是要從誹謗或民事訴訟入手,比較實在。
五、職場打怪SOP,請收好。
1. 穩住陣腳:先穩定心情,不要衝動回擊。
2. 證據為王:一切都靠紀錄,千萬別空口說白話。
3. 法律出擊:依據實情選擇刑事或民事程序。
4. 專業支援:請律師陪你走一段,別獨自面對內傷外患。
5. 信心重建:你不是問題,是制度需要被修補的一環。
🌳 Mio人資長總結
在職場上被冤枉,並不代表你必須沉默。你可以是受害者,但更可以成為勇敢自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