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會受傷,會染病,但隨著醫師的照料與時光的照拂,終將逐步痊癒。
都說這世界破破爛爛,有的人縫縫補補,但也有人選擇對傷口視而不見,任由它感染潰爛。
在《你的隨身心理師》這本書中提到: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裡受了傷,就無法療傷。
找出傷口,是療癒過程中很重要的步驟,但往往不容易,畢竟,這項認知會將血淋淋的痛苦揭開。
我們都扛著未痊癒的傷長大,我們為了保護自己,最終卻疏離自己,於是,我們就生病了。
確實,痛苦是人生必經的一部分,不可抗力。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即便我們經歷過創傷,但不代表我們要一輩子為此受苦,我們可以一邊修復,一邊往前邁進。
📌你有情緒壓抑的傾向嗎
如果我們閉口不談,或不去思考自己遇到的事情,內心就會受困。
在我閱讀過的一本書《全人療癒》中提到:症狀,是身體和我們溝通的方式。
壓抑情緒,其實更像是將一堆濕淋淋的髒衣服,全塞進衣櫃裡,直到難聞的氣味逐漸瀰漫,並滲透我們的人生。
以下,是我摘錄其中五個,你有可能迴避某些事物的徵兆,你可以用來檢查你是否受困了:
▪️你的身體出現許多健康問題,比如不斷感冒
▪️你很難放鬆
▪️你感到麻木、倦怠且沮喪
▪️你心中有千頭萬緒,時常感到焦慮不安
▪️你傾向自我破壞或做出自殘的行為
或許,你已經好幾年沒痛快地哭過了,也或許,你總是在日常生活中重複過去的經歷和模式。
但你仍舊可以創造改變,讓每天微小的選擇符合一個不同的未來。
📌如何療癒創傷
處理創傷,不代表我們從此會完全擺脫創傷的影響,但我們可以想辦法與它和平共存。
療癒創傷的第一步,是承認我們受傷了。
即便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記住了某些創傷,但身體會記得,這時候,請注意身體的感覺,並允許那些感受自由浮現。
儘管「說出來」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看到自己、找到自己,但若想要真正釋放創傷,我們必須與身體建立連結。
以下,是治癒創傷的三項黃金法則:
❶慢慢來
療癒並非是比快的競賽,走向誠實與重建也需要勇氣,請對自己保持耐心,你不用「過度努力」,也沒關係。
❷不要再度受創
處理創傷,指的不是單純回想過去的創傷經歷,而是讓當下的感受自由浮現,你可以選擇如何反應,選擇不再重複受傷。
❸尋求幫助
儘管,你是唯一能治癒自己的人,但請明白,對人坦誠相對並非是不安全的事,與人分享,是重新拾起信任的開始。
所有的改變都需要經歷失去,然而,真正值得的東西,往往會在失去後出現。

🌈結論與感想
當我決定去學心理諮商的時候,有人對我說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說:「什麼樣的人會去諮商?這個不會有市場需求的啦。」
即便是現在,還是有人對「心理諮商」存在疑慮,並將「憂鬱的症狀」視為是脆弱的表現。
我們聽著長輩千篇一律地說著:「就是太閒,才會有憂鬱症啦,像我們那個年代,經常被打被罵,還不是這樣挺過來了,哪會有什麼憂鬱症!」
但心裡的傷,身體會記得。
真正走進內心的世界,我才明白,無論是壓抑自己感受,還是避免情緒反應,最後可能會導致我們與真實的自己脫節。
《你的隨身心理師》認為:當情緒得以流動,療癒才會開始。
心理師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去引導一個人感覺自己未被表達的感受。
唯有理解痛苦的根源,去「感受」原因,而非思考原因,我們才能走出情緒困境,做出真正的改變。
#時報出版
#你的隨身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