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書名直接打到中年且時間有限的我,汲汲營營追尋生活的下個目標,達成後感受不到快樂卻襲來一陣空虛,在獨自回想檢視時,看到是這樣反覆輪迴留在心中的空洞,本想藉著這本書或許能提供多少填補空洞的觀點。作者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真是位哲學家,書寫過程透過思考辯證與不同哲學家提供的理論詮釋中年危機。對我這樣鮮少閱讀哲學類文章的讀者來說,是艱澀不容易入手的書,直到最後兩個章節多了些作者個人生活的體悟,較能理解表達的意涵。總之~適合給對哲學理論有根基或興趣的讀者更能對頻。以下就我所能體會解讀
中年危機簡史
作者引用大量哲學作品與研究說明中年危機過去很早就存在我們的歷史中,並且明確出中年危機這個經驗在人生的U型曲線中多少都會發生。可這對會選擇這本書的讀者來說,應該都認同中年危機的存在才選擇閱讀,開頭哲學定義討論的篇幅讓我會心生怯步的往下。人生就這樣了?
這裡提出最受用的想法,認為幸福的關鍵條件是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不一定是得抱持利他主義,以奉獻或關注他人的幸福或擴及社會福祉的議題,隨然為他人奉獻給予確實會帶來更大的快樂;但自己都不幸福,何來餘裕之有? 你關注的事物可以是棒球,或者哲學,或是特定的人,比如你的朋友和家人,而不一定是全人類。當你以這種方式關注某個事物時,它將不再只是你用來滿足個人利益的手段,它的成功也會讓你感到幸福。
錯失
每個人多少在中年都會有對於錯失選擇的懷念。在那個曾經的我,擁有一個開放的未來,對將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也就不會因沒有實現的渴望而感到痛苦。然而,這種事後回顧的視角充滿假象。你不可能既知道自己現在是誰,又不知道自己現在是誰。作者提出一項認知療法,告訴自己:你渴望的東西其實近似於逆行性失憶症,要滿足這樣的渴望,那些為你現在的人生賦予意義的結構也必須一併消失。這是不是有點像看電影常用的時間悖論,刪除過去等同你也不復存在的老梗,我知道但我還是會感到錯失選擇的後悔或想像...
追悔
對感情、工作、人際關係都曾深受選擇後悔不當初,或許當時的我做了不同選擇,現在是不是有什麼不同的追悔...。能夠減少後悔的強烈程度,在於知識的不對稱––即對原本可能選擇的其他人生相對無知。當你對自己錯失的事物瞭解得愈多,就愈難對那些你沒選擇的道路無動於衷,不執迷於那些原本可能發生的事情。
「無知若是福氣,聰明即是愚行。」深得我心
一些盼望
中年是來到清算的時刻,開始意識到時間有限與死亡的課題。當一個有存在主義世界觀,人生的矛盾在於,我們試圖「成為」某種存在,但最終只是「存在著」。當你把一切都押在「成為」上時,當你回頭審視人生時,你會發現自己只是「存在」過而已。換句話說,人生並不像某些堅實不變的東西,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神的生命那樣。你的生活只是一介凡人的生活。
唯有死亡本身才能夠消除那種想到死亡時所引發的強烈恐懼與顫慄。
活在當下
當看到最終中年危機提出哲學解方是「活在當下」時,詫異也意外。原來,洞見就是這麼的樸實無華...。有時,因為計畫完成和不滿足感所發出的空洞聲響、挫敗感,但你說不出是什麼? 我們容易將問題歸咎於你的選擇:錯的關係、錯的職業。於是,你拋下伴侶,變換職業跑道。這些行動只是一種面對中年危機的混亂反應,你將問題怪罪於那些計畫的特定目標,而不是反思自己對目標的過分執著,並選擇試圖重新來過,那這個方法頂多只能轉移你的注意力。作者對此還是有提出些論點:
- 依賴終點性的活動: 埋首於計畫、執迷於完成工作的問題,它們的成功都只意味著結束。叔本華的看法,如果你過度聚焦於終點性的活動,你的努力最終會與自己作對,追求目標的動機「來自於欠缺,來自於不足」,然而一旦達成了目標,你也就終結了一項賦予你人生意義的活動。重複的不斷追求成就和下一件大事,結果卻因此感到內心空虛。
終點導向思維它終究會結束,然後將回到原點:也就是,再次站在欲望、煩悶的深淵。
- 專注於無終點性活動: 注重「如何做」,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行動本身,而不是你希望藉此行動所達成的結果目標。全心全意專注於當下所發生的一切,這意味你必須完全接受當下,因為你不可能既全心專注於某件事,同時又抗拒它。
結語
如果你和我一樣,中年空虛也就是那種滿足感被推遲或遺落的感覺。本書在最後將這種困境歸因於我們對目標導向活動(即「終點性活動」)的追求及其結構性缺陷,完成這些活動也就意味著同時失去其人生意義。解決方法是,更加投入那些無終點性活動,像是散步、和朋友相處、欣賞藝術或自然、教養子女,或者勤奮工作。每天做的事或許沒有改變,但只要調整你的態度、調整你所珍視的事物就足夠了。如果你學會重視過程,那麼你當下就能擁有你想要的。可以嘗試「冥想」,學會就是如何專注於當下:
在可實現目標的耀眼誘惑中,學會欣賞無終點性活動的價值,這就是正念的作用。
看完這本書,會忽然覺得前面看了許多哲學性的探討與辯證,最終的結論可能跟我看「真愛每一天」電影的感受是更直接的...我與哲學還有一段距離。對~我應該體悟到讀這本書不應該是為了讀完它為目標,難怪乎會空虛;應該專注於閱讀中的過程,體驗當下的感受,活用了中年哲學。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