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不痛就沒事了?學會「動作控制」 一起擺脫代償!

平常明明都不會痛,但是去打球就腰痛?跑步就膝蓋痛?可是休息不運動就又不痛了🤷🏻
小心!你可能生了一種名叫「一運動就會痛的病」🤪不是啦!是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身受「慢性運動傷害」之中!?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今天除了要認識「慢性運動傷害」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一起看看要怎麼預防吧!

跟上週提到急性運動傷害的不同。慢性運動傷害,如: 跑者膝、跳躍膝、網球肘、髖關節彈響、非特異性下背痛等。這些常聽到的傷害,好像休息幾天就會好一點,但是一運動就又跑出來。
這類型的傷害因為沒有發生創傷事故,容易被多數人忽略。但是得到後卻會造成深遠的影響,有的人被疼痛纏身,有的人甚至因此放棄熱愛的運動🥺
以下我們針對慢性運動傷害可能的機轉做初步的介紹。同時教大家要如何「預防傷害,找回自己的動作健康」💪🏻

🤔人體的代償
要談到疼痛或是傷害前,一定要先提到「代償 (Compensation)」的概念。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代償」。沒聽過也可能被嚇過😨「代償」本身並不可怕,他就是人體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人體擁有無數的關節、肌肉,互相協同合作做出動作。同一個動作其實有非常多人一起參與,分攤工作。當有人做太少(偷懶),就會有人做比較多(辛苦),這就是「代償」。

🦵🏻以跑者常見的「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做舉例,這類型的患者可能會抱怨慢跑時膝蓋外側會有不適,有時甚至會延伸到大腿外側,目前研究發現這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因為高反覆的動作,膝蓋在外側的骨頭上不停地滑動,壓迫下方的脂肪墊,導致發炎的問題。
依照上述「代償」的概念,你的髂脛束「做了太多、很累,正在過勞」。休息、伸展、按摩也許會感覺好一點,但疼痛感卻常常容易復發。因為真正的問題源頭,是有人「在偷懶」。
當有人沒在工作,就有人必須不停地出來幫忙,而這件事久了,做太多事的人承受不住,過勞,這才是傷害發生的緣由。
🦵🏻接續上面髂脛束症候群的案例,我們發現「做太多」工作的髂脛束本身,以及與之連接的淺層臀大肌或是闊筋膜張肌等都會出現張力異常的現象。
此外也發現了「做太少」的人,像是同樣負責髖外展的臀中肌都會有徵招異常的情型。因此訓練肌肉誘發的「動作控制」也會需要慢慢加進訓練計劃裡。

👊🏻用動作的方法解決動作的問題
訓練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面相,大家所熟悉的大多以肌力訓練、爆發訓練等為主。這些大多圍繞在身體的「硬體」上。而當發生代償,身體協調出現障礙、失衡,這時你更需要的其實是「軟體」的更新。也就是「動作控制訓練」。要從根本處理問題,甚至預防可能的傷害。重點就在於『找回身體的控制權』讓軟體與硬體相輔相成,增加每個部位、每條肌肉的能力,也要能讓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結語
大家都不想受傷,想要健康、安全的享受運動的美好。但有時候意外總是在最不起眼的時候出現,把自己準備好、才能防範未然。平時正確的訓練,不要只訓練身體的「硬體」,記得更新一下大腦的「軟體」。好的「動作控制」,讓身體每個關節、肌肉各司其職,不會有人做太多、有人做太少,你就能免於慢性傷害的影響。而就算你真的運動很不好,就不小心被隊友撞倒扭傷,急性的處置,「PEACE & LOVE 愛與和平」也能讓你盡快擺脫不適,準備好自己,迎接下一場比賽。
喜歡我們運動傷害相關的知識分享,記得按讚、追蹤嘎起蕊👇🏻
還有想聽什麼傷害相關題材歡迎私訊或留言跟我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