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四):對增長的反思與離線的權利〉2025-09-19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談論到了壓力對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影響,提及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經濟壓力與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過勞文化。之後,我們討論了「無條件基本收入」與「每週做四休三」兩種已經被部分開始實踐的調整策略,如果這些策略確實有效,或許能一步步地擴展開來,讓更多人受益。
但以當前的狀況來說,我們無法想像自己生活的行政區在短時間內施行基本收入,也很難期待公司的老闆都和安德魯一樣,願意將上班時間改為做四休三。甚至,有些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會覺得不敢休息,就像過去的安德魯那樣,把自己的生活都奉獻給了事業,因為當時的他和整個社會一樣相信「我們需要不停努力工作,讓資產不停地增長,這才是成功」。
不把「增長」視作理所當然,放慢腳步,停下來也無妨
在主流的經濟與政策宣傳中,GDP的成長被視為國家繁榮與進步的同義詞。只要GDP的數字持續上升、摩天大樓與跨國企業愈來愈多,似乎就意味著國家更加強盛、人民更加富足。
然而,即便人民的平均所得真的增加了,或者以個人來說,那些大公司的員工真的獲得了令人欣羨的薪資,但這真的就是「好」嗎?在個人事業與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其他價值是否被忽略,甚至被傷害了呢?
除了過勞與壓力問題之外,區域不平等、環境汙染等狀況也經常被看作增長過程中的「必要之惡」。像是「讓一部分的人先富起來」或者「經濟都顧不好了,還關心野生動物幹嘛?」等說法,都是社會把公平、永續等價值放在一邊,完全以經濟增長為優先的表現。
但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不停的增長嗎?如果經濟增長對人類帶來的邊際效益正持續遞減、社會與環境的極限正持續逼近,我們是否應該轉向重視其他價值,譬如彌平區域差異、應對環境危機?
近年來,「棄成長」(Degrowth)的思想開始受到重視,即是因為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永無止盡的成長並不能真正造福人類,反而讓許多人落入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泥淖之中無法逃脫。
雖然我們經常會覺得,憑個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撼動整體社會的價值,但當愈來愈多人開始反思,相信「超時工作」、「經濟增長」不再是唯一價值時,或許我們能夠創造出愈來愈多不一樣的生活想像。
不讓訊息打擾自己的權利
當我們提到「拼命工作」與「超時工作」的問題時,許多人腦中的畫面可能是一間每個人都焦頭爛額的繁忙辦公室。但事實上,問題不只發生在這些地方,更蔓延到了你的家中。
在疫情時期,透過便利的網路,全世界的人們得以在無法出門的狀況下維持基本的社會運作。但在這種方便的另一面,令人難受的事實是,在疫情封鎖期間,雖然不用去公司報到,但大量線上會議與遠端工作,使得工作時間變得非常不規律,經常需要週末或深夜回覆訊息。在美國與歐洲的部分國家,一些行業的勞工平均工時甚至比需要去公司的疫情前還要更多。
進一步來說,即便不是在疫情期間,現代社會也普遍蔓延著一種「隨時待命」的文化。由於網路實在太方便了,多數人又隨時手機不離身,以至於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隨時都需要回訊息。
不只是上司、客戶,哪怕是家人、伴侶,只要訊息一來,我們都彷彿需要立即放下手邊的事,快速回應;或者,你必須再事後給出一個好理由,證明你剛才一直在忙所以沒辦法讀、沒辦法即時回訊。否則你就不是一個稱職的員工、家人。
然而,如果下班之後還要隨時回訊息,那無論工時再怎麼降低,也只是物理上不必待在公司,實際上根本沒辦法「feel at home」。就像勞動者受到最高工時上限的保護一樣,我們也應該要有「公司主管不能要求員工下班後回訊息」的規定,或者說,我們應當要有所謂的「離線權」。
2016年,法國率先通過法案,要求員工人數達50人以上之企業,需要與工會進行協商,商定可以聯絡員工的時間,除此之外的時間都應該排除。之後,歐盟也於2022年12月通過《歐洲數位權利與原則宣言》(European Declaration on Digital Rights and Principles),希望能保障勞工離線不受打擾的權利。
除了法律制度的要求與社會氛圍的轉變之外,透過個人的時間管理與習慣建立,我們也可以練習將每日檢視訊息的時間固定下來。關閉訊息通知,除了特定的「email時間」或「訊息時間」之外,避免讓訊息不停地打斷自己的生活。
當整個社會願意開始放下「拼命工作」的執念、告訴自己不必隨時回應。我們的專注力才有機會回到自己身上,讓我們從焦慮中解放出來,全心做好當下的事。
延伸閱讀:
〈不解決壓力源,不可能勉強大腦專注〉
〈基本收入與降低工時,別讓工作困住人的一生〉
〈「有尊嚴的經濟」的正向循環:無條件基本收入〉
〈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別被email與工作訊息綁住,不急著看,更別急著回〉
〈即時回應的時代:彷彿永遠在線,卻從未真正在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