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2024-10-28

 

  上次我們提到,為了「數位排毒」,海利上網買了一支不能上網的老人手機,乘船前往普羅威斯頓,預計在那裡度過三個月沒有網路的生活。但在最後不得不在購物網站解決難題之前,他原以為自己能在百貨公司買到。可是他遍尋不著,在百貨公司裡唯一得到的,是店員的困惑與不解。

 

  「我不懂你要什麼,這些最便宜的手機,上網都超慢的。你要的是這種嗎?」海利向店員解釋,他要的是「完全離線」,他需要「沒有上網功能的手機」,來確保自己就算半夜崩潰地想要上網時,也完全無計可施。

 

  當店員終於理解海利要的是什麼時,卻為此感到擔心:「緊急時刻你要怎麼辦?」海利認為,這名和自己一樣接近中年的男子應該要能明白,在我們的上半生中,手機甚至還沒普及,根本不會有什麼我非上網不可的緊急時刻。店員搖搖頭,這裡沒有那種手機,或者,也代表他不覺得自己回得去。

 

 

  不過,雖然海利真的踏出了這趟三個月的無網生活,但他自己也心知肚明,這不是一個普遍與長久的手段。「我來自勞工階級家庭,……要他們把工作辭了,去海濱小屋居住以解決注意力流失的問題,不啻為惡意的羞辱。他們真的做不到。」

 

  就像後面的章節裡會提到的,科技業的人很清楚這些產品對人的生活造成的問題。他們會透過冥想、運動、更多真實與健康的社交等方式讓自己與自己研發的這些產品保持距離,也會禁止自己的孩子們沉迷社交app。但與此同時,他們持續在研究如何讓其他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用戶以及沒有太多其他休閒資源的群體無法自拔。

 

  而且,進一步來說,我們哪裡來那種清福無網渡假三個月?我們甚至不敢一個禮拜不檢查電子郵件、不敢三天不開工作群組。店員的那句「緊急時刻你要怎麼辦?」,問的或許其實是這個。

 

 

  這組「人明明可以應該要停止依賴網路,卻又不敢脫離」的張力,點出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專注力不足、沉迷手機與網路的不只是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整個當代社會。就像後面的章節會提到的,整個社會都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並且,在當前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網購電商依賴著人們熬夜購物。

 

  如果人們每天早睡兩個小時,加總起來就少了難以估計的購物時間與消費額度,而且人們如果人們變得更加清醒,就會更不容易衝動消費。同樣的,如果人們不依賴網路,這些消費就會被更高的時間與空間成本所阻礙。要不是滑鼠或手機點兩下就能購買,我們絕不會把那麼多東西裝進真實的、有重量的「購物籃」。

 

  於是,那三個月給予海利的僅僅是一段可供對比的寶貴經驗,以及「人並不非依賴於網路不可」的信心。從普羅威斯頓回來後,他還需要在接下來的探索中,向世界各地的不同專家一起研究,才能找到更多真正能面對與回應時代問題的解方。






延伸閱讀: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如何讓自己成功地被賣出去?〉

〈誰的大眾運輸工具?為什麼車上座位總是不足?〉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