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更新於 2024/10/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2024-10-28

 

  上次我們提到,為了「數位排毒」,海利上網買了一支不能上網的老人手機,乘船前往普羅威斯頓,預計在那裡度過三個月沒有網路的生活。但在最後不得不在購物網站解決難題之前,他原以為自己能在百貨公司買到。可是他遍尋不著,在百貨公司裡唯一得到的,是店員的困惑與不解。

 

  「我不懂你要什麼,這些最便宜的手機,上網都超慢的。你要的是這種嗎?」海利向店員解釋,他要的是「完全離線」,他需要「沒有上網功能的手機」,來確保自己就算半夜崩潰地想要上網時,也完全無計可施。

 

  當店員終於理解海利要的是什麼時,卻為此感到擔心:「緊急時刻你要怎麼辦?」海利認為,這名和自己一樣接近中年的男子應該要能明白,在我們的上半生中,手機甚至還沒普及,根本不會有什麼我非上網不可的緊急時刻。店員搖搖頭,這裡沒有那種手機,或者,也代表他不覺得自己回得去。

 

 

  不過,雖然海利真的踏出了這趟三個月的無網生活,但他自己也心知肚明,這不是一個普遍與長久的手段。「我來自勞工階級家庭,……要他們把工作辭了,去海濱小屋居住以解決注意力流失的問題,不啻為惡意的羞辱。他們真的做不到。」

 

  就像後面的章節裡會提到的,科技業的人很清楚這些產品對人的生活造成的問題。他們會透過冥想、運動、更多真實與健康的社交等方式讓自己與自己研發的這些產品保持距離,也會禁止自己的孩子們沉迷社交app。但與此同時,他們持續在研究如何讓其他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用戶以及沒有太多其他休閒資源的群體無法自拔。

 

  而且,進一步來說,我們哪裡來那種清福無網渡假三個月?我們甚至不敢一個禮拜不檢查電子郵件、不敢三天不開工作群組。店員的那句「緊急時刻你要怎麼辦?」,問的或許其實是這個。

 

 

  這組「人明明可以應該要停止依賴網路,卻又不敢脫離」的張力,點出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專注力不足、沉迷手機與網路的不只是任何一個個人,而是整個當代社會。就像後面的章節會提到的,整個社會都存在著睡眠不足的問題,並且,在當前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網購電商依賴著人們熬夜購物。

 

  如果人們每天早睡兩個小時,加總起來就少了難以估計的購物時間與消費額度,而且人們如果人們變得更加清醒,就會更不容易衝動消費。同樣的,如果人們不依賴網路,這些消費就會被更高的時間與空間成本所阻礙。要不是滑鼠或手機點兩下就能購買,我們絕不會把那麼多東西裝進真實的、有重量的「購物籃」。

 

  於是,那三個月給予海利的僅僅是一段可供對比的寶貴經驗,以及「人並不非依賴於網路不可」的信心。從普羅威斯頓回來後,他還需要在接下來的探索中,向世界各地的不同專家一起研究,才能找到更多真正能面對與回應時代問題的解方。






延伸閱讀: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那些被奪取的時間:前Google員工崔斯坦的反省〉

〈對「效率」的虛幻癡迷與便於分心的工具〉

〈如何讓自己成功地被賣出去?〉

〈誰的大眾運輸工具?為什麼車上座位總是不足?〉

〈關於讀實體書,我想要提倡的原因〉

avatar-img
78會員
71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也同意,世界上當然有許多學術能力很厲害,但並不擅長教學的學者。但很明顯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去說這些人不擅長教學,是「因為」他們很擅長研究。反過來說,那些最會教學的老師,往往對那個該專業領域融會貫通。他們並沒有「走不遠」,只是他們比起其他人更用心在一邊畫地圖,讓其他人更知道如何得其門而入。
  但反過來說,我們真的應該要繼續讓政府與媒體行業對此毫無作為,去推託地說「之所以新聞內容長這樣,還不是因為民眾愛看」嗎?當你以一種「鬼島不意外」的態度面對這些差勁節目時,那些無良的媒體就會說:「看吧!你就是愛看!」,將你標記為這些最沒有品味的差勁內容的受眾。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腥羶色的、容易引發兩極對立的題材、不深刻但覆蓋面卻很廣的名人私生活,成為最能有效滿足媒體KPI的方向。人們並非不知道它們只是一些虛假的捷徑,但很多時候,那些不合理的產能要求逼迫著新聞從業者為了達標不得不走這些捷徑。而當有一間媒體這麼做並取得更多流量之後,其他人如果不這麼做,便更是逆水行舟了。
  沒有一項政策會是一勞永逸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當社會中最困頓的一群人無須再為了下一餐的溫飽而過分縮衣節食、當每一個人都可以不再為了那最糟糕的處境(或擔憂)而長時間被困在「隧道」之中無法抽離時,我們才有可能讓人的有尊嚴的經濟自己運轉起來,也才有更多人可以更快開始進入自食其力的正向循環。
  身處海島,且是一個原先就已經夠地狹人稠的國家中的一份子,海平面的上升是一個需要被放在視域中的問題。而比那更快到來且已經到來的問題是,在全球無數地點破了氣溫紀錄的酷熱七月之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甚至稱世界已經從「全球暖化」時代進入到「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時代。
  我也同意,世界上當然有許多學術能力很厲害,但並不擅長教學的學者。但很明顯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去說這些人不擅長教學,是「因為」他們很擅長研究。反過來說,那些最會教學的老師,往往對那個該專業領域融會貫通。他們並沒有「走不遠」,只是他們比起其他人更用心在一邊畫地圖,讓其他人更知道如何得其門而入。
  但反過來說,我們真的應該要繼續讓政府與媒體行業對此毫無作為,去推託地說「之所以新聞內容長這樣,還不是因為民眾愛看」嗎?當你以一種「鬼島不意外」的態度面對這些差勁節目時,那些無良的媒體就會說:「看吧!你就是愛看!」,將你標記為這些最沒有品味的差勁內容的受眾。
  他們的「對話」就只是輪流說話十分鐘,對方講了一段自己的事,然後會自己講一段自己的事。甚至,其中一次有個人談到自己的弟弟在一個月前過世了,對方卻連一句「很遺憾聽到這個噩耗」也沒有,而只是又輪到他,所以繼續說他自己的事。海利的結論是:如果只是為了輪流朗讀自己的臉書動態,兩人其實不必見面也可以。
  腥羶色的、容易引發兩極對立的題材、不深刻但覆蓋面卻很廣的名人私生活,成為最能有效滿足媒體KPI的方向。人們並非不知道它們只是一些虛假的捷徑,但很多時候,那些不合理的產能要求逼迫著新聞從業者為了達標不得不走這些捷徑。而當有一間媒體這麼做並取得更多流量之後,其他人如果不這麼做,便更是逆水行舟了。
  沒有一項政策會是一勞永逸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當社會中最困頓的一群人無須再為了下一餐的溫飽而過分縮衣節食、當每一個人都可以不再為了那最糟糕的處境(或擔憂)而長時間被困在「隧道」之中無法抽離時,我們才有可能讓人的有尊嚴的經濟自己運轉起來,也才有更多人可以更快開始進入自食其力的正向循環。
  身處海島,且是一個原先就已經夠地狹人稠的國家中的一份子,海平面的上升是一個需要被放在視域中的問題。而比那更快到來且已經到來的問題是,在全球無數地點破了氣溫紀錄的酷熱七月之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甚至稱世界已經從「全球暖化」時代進入到「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時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原子習慣》這本書相當有名,相信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也多多少少聽過這個名字。簡單粗略的說,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扭轉人生的道理,就是「養成正確的好習慣」。 但是我必須說,這很難。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原子習慣》這本書相當有名,相信沒看過這本書的人也多多少少聽過這個名字。簡單粗略的說,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一個扭轉人生的道理,就是「養成正確的好習慣」。 但是我必須說,這很難。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在現代社會,網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依賴著互聯網和各種數字設備,從銀行帳戶到智慧家居,再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要系統,這一切都需要確保良好的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個人資訊保護個人隱私和金融信息極其敏感,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數據洩露,都會給個人帶來巨大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在現今數位時代,網路安全已成為企業和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隨著網路犯罪活動的日益猖獗,如何有效地保護敏感資訊並確保網絡環境的安全,成為每個組織和個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如何利用先進的監控軟體來提升資訊安全,為您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在現代社會,網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依賴著互聯網和各種數字設備,從銀行帳戶到智慧家居,再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要系統,這一切都需要確保良好的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個人資訊保護個人隱私和金融信息極其敏感,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數據洩露,都會給個人帶來巨大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隨著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訊爆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現象。從網際網路到社交媒體,從手機應用到網路搜索,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遠超過過去任何時代。 這篇文章探討了資訊爆炸對於多元性與挑戰、專注力與分心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和壓力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在現今數位時代,網路安全已成為企業和個人必須面對的首要挑戰。隨著網路犯罪活動的日益猖獗,如何有效地保護敏感資訊並確保網絡環境的安全,成為每個組織和個人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如何利用先進的監控軟體來提升資訊安全,為您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前陣子,看到個貼文,大意是說, 簡體中文網路資訊正在「斷崖式銳減」。 連馬雲這樣的人物,2005年之前的相關資料也都沒了。 他說, 原因當然是跟政治審查有關, 但另一個理由是,很多提供網路服務的公司都消失了。 或許這樣說:新形態的影音服務出現, 從前的文字資訊的服務,不敵競爭,
上次 我們聊到了近年社群媒體的改變,及全球平均上網的時數 今天我們則要來談談 「數位段捨離」「Digital Detox 數位排毒」   ​ (圖片出處:https://themillennialbuzz.com/online-overload/)   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似乎漸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