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二):不解決壓力源,不可能勉強大腦專注〉2025-07-06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討論到環境汙染、食物問題等對我們的健康與注意力造成傷害的因素。指出我們應該要更主動地去對抗那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汙染源和風險因子。但除了這些空氣中、食物中的潛在危險外,另一種對健康造成威脅、影響人們注意力的因素是無所不在的「壓力」,以及造成那些壓力的現代社會。
嚴重壓力與注意力不集中的關係
為了理解壓力對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影響,海利拜訪了時任加州衛生局長的納丁.伯克.哈里斯(Nadine Burke Harris)。納丁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狀況時好時壞。對兒時的納丁來說,回家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情,因為她無法知道,今天回到家後要面對的「是快樂的媽媽還是可怕的媽媽」。
這樣的經歷讓納丁在面對注意力不足的兒少個案時,有一些其他專業者不見得擁有的視角。她與診所團隊採取了一種被稱為「童年逆境經驗調查」(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urvey)的研究方法,評估兒少經歷的虐待或忽視,是否與他們當前遭遇的心理疾病、成癮或其他健康問題相關。
她們的研究發現,經歷過4種以上童年創傷(譬如家暴、性侵或其他不當對待)的孩童,確診注意力或行為問題的比例,是未經歷創傷兒童的32.6倍。其他地方的統計資料也呼應納丁團隊的結論:經歷過創傷的孩子,顯著地比其他孩子更難集中注意力。
專門研究這項問題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喬恩.尤雷迪(Jon Jureidini)指出,之所以這些孩子沒辦法保持專心,並不是他們的大腦出了問題。而是因為,當一個人處於危險的環境時,「只專注於一件事」對生存而言並不是個明智的策略,他們的所處狀況要求大腦把注意力均勻分散,隨時警戒可能發生的危險。
不只是受暴的孩童,身處於治安糟糕或嚴重貧困社區的孩子也面臨著相似的狀況。換句話說,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並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缺陷,而是反映了他們承受的巨大壓力與恐懼。如果在這種狀況下只施與藥物治療,不只是治標不治本,更是無視問題,繼續陷他們於暴力與更大傷害的風險之中。
現代社會普遍的經濟壓力
也許你會想說:「好吧,我能理解那些在不健康環境成長的孩童遭遇的困境,但台灣的治安還算不錯,多數人也沒有經歷嚴重的童年創傷,這似乎不是一個普遍問題?」
的確,我們的處境比納丁研究的舊金山灣景鎮(Bayview)好得多,至少不會每晚需要擔心隨機的暴力與槍響。但現代社會在每個人身上加諸的經濟壓力,同樣不容小覷。
芝加哥大學計算與行為科學專業的教授山迪爾.穆萊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以印度蔗農為對象,進行了「經濟壓力與思維能力之關係」的測驗。研究團隊分別在蔗農收割前與收割後進行了智力測驗。
他們的結果顯示,當收割完成,當年的財務狀況得到保障時,受測蔗農的平均智商比收割前(還不確定當年是否能夠得到足夠收入)高了13分。處於經濟壓力之下的蔗農沒有辦法維持最好的專注力,他們對周遭的一切可能威脅感到擔憂,就像納丁接觸到的那些孩童一樣。
而且,這些壓力不會僅在你無法確定是否吃得到下一頓飯的時候才出現。在社群媒體的渲染之下,現代人的目光會一直被那些最光鮮亮麗的形象吸引,相信自己必須不斷工作,才能保持一種「上得了檯面」的生活。
又或者在傳統家庭觀的要求之下,許多人為了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終日為房貸忙得焦頭爛額。無論這種欲望與願景是否合理,無法消弭的經濟壓力,正時刻地影響、消耗著人們的專注力。
狂奔與過勞的工作文化
隨著沉重經濟壓力而來的,是同樣不容小覷的工作壓力。為了要賺到那些讓自己可以活得安心的財富,人們把生活的更多時間用來工作。超高的工時、各種令人喘不過氣的死線、以及在通訊軟體影響下幾乎隨時要On call的不健康工作環境,都讓每個人處於更糟糕的壓力狀態底下。
這種壓力不只存在於貧窮或擔心收入的人口,那些在華爾街裡面穿著西裝賺大錢的交易者,同樣處於極高的壓力中,在亢奮的環境裡面聚精會神、用極高的速度工作。明明每個人都在這種環境下操勞得疲累不堪,但主流社會卻似乎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用「企圖心」、「上進心」之類的概念包裝、鼓勵人們這麼做。
但很多時候,無論人們是否真的在這些工作中賺到令自己滿意的收入,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難免感到疑惑,這些消耗真的值得嗎?在這一路的狂奔中,我們都錯過了什麼?
在接下來的篇章裡面,我們會反思這種讓人充滿壓力的社會經濟模式。並透過一些具體的經驗,提供一些可能的方式,嘗試讓這台影響了全球無數人的失速列車稍微慢下來。
延伸閱讀:
〈環境與食品中的汙染物,在破壞現代人的大腦健康〉
〈我們活在一個睡眠不足的時代〉
〈即時回應的時代:彷彿永遠在線,卻從未真正在場〉
〈改變制度與誘因,讓科技公司從用戶體驗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