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Gemini🍌
基督教出版社真的沒救了嗎?
身為一個居在其中的底層員工,在跟資深前輩、不同出版社的前輩稍微聊過後,這個標題是我的想法,而內文則是我想抒發的。
「基督教出版社真的沒救了嗎?」
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層面來檢視:
第一,基督教機構還有救嗎?
第二,機構出版社真的沒救了嗎?
---
基督教機構還有救嗎??
從我接觸過的基督教機構(包含福音機構、教會組織等)來看,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對環境變化反應遲鈍,缺乏市場敏感度。內部運作高度依賴人際網絡,「你幫我、我幫你」的互助文化雖然溫暖,但往往取代了制度建設和專業標準。
我說的不是那些非營利導向的機構組織,而是校園書房、校園書房出版社:這些理應自給自足的商業組織。它們有什麼理由不按商業邏輯運作?
---
機構出版社真的沒救了嗎?
每當談到薪資和經營問題,總會聽到這套熟悉的說詞:
「大環境就是這樣。」
「基督教市場本來就比較辛苦。」
「數位時代衝擊了傳統出版。」
「閱讀人口正在降低。」
然而,當我們在思考獲利減少,該如何確保同工薪酬也能保持競爭力時,竟然有人說:「你要領業界水準的薪水,那我們有業界水準的職能嗎?」
靠北,我沒有嗎?
我一個人頂三個人的工作量,還兼任管理職;開發短影音工作流程,建立內部GPTs資料庫、內部書號檢索系統;為影片企劃提供經驗建議,對外合作時也盡力讓流程簡化高效。
到底是我沒達到業界水準,還是你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業界水準?
你聽過「只給得起香蕉,就只會請到猴子。」
但現在香蕉漲價、供應短缺,你乾脆連香蕉都不給,你還奢望猴子會來?
---
基督教機構x基督教出版社=奢求甘霖,但不建立儲水設施。
一邊是「單單仰望神」的消極心態,一邊是「閱讀人口下降」的萬能藉口,兩股力量加起來的結果很簡單:這個行業正在自我淘汰。
和其他出版社的人聊過,從他們閃爍的眼神就看得出來,大家心裡其實也明白:這行業確實岌岌可危。
---
但問題是:「基督教出版社真的盡力了嗎?」
真的沒辦法改變嗎?還是我們根本沒有認真嘗試過?
我用AI設計視覺元素,把枯燥的註釋書內容轉化成60秒短影音;製作摘要內容,多平台推送。你是不是還覺得行銷企劃只會做一張張沒人看的廣告圖?
敏捷開發、Google Analytics、UTM追蹤、關鍵字優化、SEO……
這些數位時代的基本功,哪一項我沒在做?市場適應緩慢、不思進取,哪一點是我造成的?
我一個人頂三個人的工作,還加上主管職。那請問:這樣的工作量在業界到底是什麼水準?
---
不想改變的同工就開除阿!
什麼叫「數位轉型」?是叫ChatGPT生成一份轉型計畫表就算轉型成功了?
真正的數位行銷需要什麼:目標受眾分析、精準客群定位、A/B測試驗證、合理預算配置。這些基本功做了沒有?
我每次檢查投放結果,觸及量、性別、年齡層、續看率,全都盯著調整。
我該吧?!我該加薪吧!!?
當你說整個組織瀰漫著不求上進的氛圍,卻指望個人自修來彌補。這樣的差異讓我們「沒有達到業界水準,卻要求業界薪資」那麼管理層為什麼不運用職權,調整那些不適任的人員?
還是說,要顧及「愛心」、「團契」,所以人事調整不是選項?那專業標準算什麼?信仰可以取代專業能力?
---
如果繼續自怨自艾,那是死路一條。
說句實話:困境真實存在,但若還只是坐等奉獻,那就別再抱怨沒人買書。
這個困境不完全是大環境造成的,還有內部適應能力的問題。基督教出版社有其價值和使命,但這不代表可以無視商業經營的基本邏輯。
真正的改變需要誠實面對現實,也需要勇氣打破舒適圈。如果繼續自怨自艾,那就慢慢等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