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好友,我們以前都在金融業工作,多年來兩人經常有機會聚餐交流,每次相處十分愉快。
最近好友被一件事情困惑:他退休後,擔任一間慈善基金會負責人,今年好友退居幕後進入董事會,打算交棒給新人,經過仔細篩選,他幫基金會找到一位執行長。
這位執行長年輕有為,在美國高等學府拿到學位,又有多年國外實務經驗,好友相信他必可為基金會注入新思維,開展新方向。執行長到任才幾個禮拜,好友發現此人工作風格和他有明顯差異。由於基金會有時需要在晚上或週末舉辦活動,除了平日上班時間,好友建議執行長像他以前一樣,多多參與各項夜間及週末活動。
不料好友善意提醒,卻在執行長那邊碰了軟釘子。
執行長對好友表示,他當初答應加入基金會之前,曾與好友面談多次,好友從來沒有提出這些要求。
好友很困惑對我說:「我以前經常沒日沒夜工作,他做為新任執行長,我要求他出席基金會活動應該無可厚非,至於是否參與夜間或週末活動,這種細節應該不必在面試談論吧!」
執行長仍然堅持他的觀點,他對好友表示,他平時工作會全心投入,但是私人時間會留給自己以及妻子和兩名子女,工作和家庭兩者對他同樣重要。
好友被執行長這種沒有轉圜餘地的態度弄得非常不愉快,覺得他們之間完全無法溝通,認真思考是否應該更換執行長。
我聽完好友抱怨,剛開始覺得他的想法似乎不無道理,如果我是那位執行長,新人上任一定想力求表現,如果前輩要求週末及夜間加班,為了順利推動工作,我應該會二話不說欣然接受。
過了幾天,我跟一對年輕夫妻朋友碰面,先生是努力認真的創業者,妻子在某學校擔任教師,兩人年紀都是三十多歲,他們可愛的兒子剛進幼稚園。
我們聊天時,我順口提到好友最近的困惑,講著講著我發現夫妻的表情跟我所預期的反應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為這對夫妻會同情好友的困境,覺得執行長不近人情,才不願多花心思加班開展基金會的工作。
教師妻子講話向來直言不諱,她說:「我覺得執行長完全沒有錯,基金會沒有權利要求他一定要在晚上或週末加班,也許他的私人時間早已跟家人有所安排,或者他自己另有其他興趣愛好,因此不便在夜間或週末出席基金會活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創業者先生平常經常週末加班,我以為他會同情好友的處境,不過他卻對我說:「我認為你的好友沒有權利要求執行長在工作時間之外做出額外的付出,執行長如果自願這麼做,那是他的選擇,可是如果他想把工作和私人時間分得清清楚楚,這也是他的自由,這樣的選擇完全沒有問題。」
關於此事後續發展,我並沒有追問好友,不知道好友和執行長是否達成任何共識,不過自從我跟夫妻朋友交流之後,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真的是代溝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好友出生於上世紀嬰兒潮世代,他的成長背景正處於台灣經濟發展欣欣向榮階段,當時職場主體思維是愛拼才會贏,為了把工作做好,工時不固定經常加班,被視為理所當然,就是因為這樣的思維模式,好友才會認為執行長理當像他以前一樣,投入更多時間心力帶領基金會活動,而不應過份重視個人生活。
執行長和好友年齡起碼差了二十歲,他應該算是千禧年世代,彼此生長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也不一樣。執行長曾在美國深造及工作,很自然認為生活跟工作需要明確分割,個人興趣和家庭生活跟工作相比同等重要,基金會無權規定自己犧牲個人時間去達成工作計劃。
每個世代都會跟不同的世代在觀念上起衝突,這並不是新鮮事,以前曾經發生,現在已經發生,以後也自然會發生,我想只有六個字才能夠解決世代差異問題,那就是理解、尊重和溝通。
雙方對於產生代溝的原因,先要客觀認識並且理解差異存在的必然性,尊重這種差異產生的世代背景,雙方換位思考理性溝通才能達到共識,這是世代雙贏的必然法則。
理解尊重溝通 世代雙贏的關鍵
如果我有機會和好友再談這件事,我會鼓勵他尊重執行長的選擇,建議執行長充分授權下屬參與夜間及週末活動,執行長專心對基金會策略發展盡心盡力,這樣基金會工作可以順利開展,執行長的新作風新思維亦可走出一條跟好友完全不同的道路。
不同世代工作風格差異,不應成為雙方衝突的導火線,而應該是世代交棒的美麗風景線,各自各精彩。
[說明:本文本來計劃於10月2日6:00am排程發佈,由於昨日方格子排程文章系統出現問題,本文並未如期發佈並且一度無法尋獲,寫信給方格子客服中心請求協助尋找文章,本文終於在2日傍晚順利發佈。感謝青青格友留言告知,本文發佈後,追蹤者們並未收到發文小鈴鐺通知,為了啟動小鈴鐺通知,決定刪除已發佈文章,再以手動方式即時發佈一次,希望系統正常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