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找出你的羞愧感彈珠球——為什麼某些事特別容易讓你內耗?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那一瞬間的崩塌,不是脆弱

晚上十一點。

房間裡只剩電腦螢幕的微光,你看著那條「已讀」的訊息,滑動、退出、又打開。 手機的亮光照著臉,你對自己說:「別想太多,可能他只是忙。」

但下一秒,腦中浮現另一個聲音:

「要是他覺得我太煩呢?是不是我講話太多?」

「他是不是在生氣?」

胸口突然收緊。

你放下手機、起身喝水,卻發現手抖得厲害。

明明只是一次未回覆的對話,為什麼感覺像被拒絕了整個人?

這就是「被打中的瞬間」——那顆藏在你心裡的羞愧感彈珠球

不小心被現實中的某個細節撞到。 它看似是當下的情緒反應,實際上是過去許多次「被忽略」「被責怪」「被冷落」的疊影。

那個小小的「我」,在黑暗裡輕輕顫抖:

「我是不是又哪裡不夠好?」

「是不是我又搞砸了?」

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太敏感,但那份不安,其實來自一個還沒被安撫的記憶。

raw-image

羞愧感不是壞人——它只是想保護你

有一年,我陪先生去日本出差。

在聚餐時,他和當地同事聊得開懷,用著我聽不懂的日文。 我靜靜坐在一旁,努力微笑。 有人轉頭問我:「妳聽得懂嗎?」 我笑著說:「一點點。」

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像背景的一部分。

我不是生氣,只是心裡突然閃過一種「好像不夠」的酸楚。

回飯店的路上,我對自己說:「下次要更努力學日文。」

那是自卑感——它提醒我「我不夠」,但也推我成長。

然而,如果那股念頭換成:「我真糟糕,我讓他丟臉了。」

那就不是自卑,而是羞愧。 羞愧讓我們不再想努力,而是想藏起來。

自卑讓人想變好,羞愧讓人覺得「我根本不配變好」。

羞愧感其實在保護我們。

它就像一個太焦慮的守門員: 害怕你再被拒絕、再犯錯,乾脆先關上門,不讓任何人靠近。 可是,那樣的保護會讓人窒息。

raw-image

你會不敢開口、不敢出錯,甚至不敢被愛。

因為你深信:「只要我不夠好,就沒人願意留下。」

羞愧不是敵人。它只是太害怕,你再一次被傷到。


羞愧的三個來源:我們是怎麼學會「對自己失望」的?

羞愧不是天生的,它被教會、被複製、被生活磨成習慣。

1️⃣ 環境型內化——「比較的家」

有個女孩小時候常聽到媽媽說:「你看隔壁小美都考第一,你呢?」

那時她只是想問:「如果我沒第一,你還愛我嗎?」

但長大後,她已經不再問,只剩一句內心的命令:

「我一定要更好,否則我不值得。」

每一次被誇獎,她只覺得鬆一口氣;

每一次沒被注意,她就懷疑人生。

raw-image


2️⃣ 角色型內化——「懂事的詛咒」

另一位學生,從小是家裡的大姐。

媽媽下班晚,她幫弟妹準備晚餐、收衣服、哄睡。 她以為「乖」就是愛的條件。 所以長大後,她的口頭禪是:「沒關係,我來就好。」 可當夜深人靜,她卻在筆記本上寫著—— 「我也好想有人照顧我。」

raw-image


3️⃣ 創傷型內化——「被情緒淹沒的孩子」

有的人,童年裡充滿不可預測的風暴。

父母吵架、摔門、冷暴力。 那時,他們學會最安全的方法是「安靜」。 長大後,只要有人語氣重一點,他們的身體就會自動繃緊。

他們不是怕衝突,而是怕重回那個「什麼都做不了」的自己。

羞愧感就這樣滲進生活——

你不敢需求、不敢放鬆、不敢說「我需要」。

因為你早就學會:「只要我太真實,就會讓人失望。」

raw-image



內耗的三種心理機轉——你怎麼在保護裡耗盡自己

有三個人,各自演著不同的「內耗劇本」。

💧 小安:情緒型內耗

她的世界建立在他人的情緒上。

朋友沒回訊息,她焦慮;主管眉頭一皺,她就懷疑自己。 她說:「我只是太在意別人了。」 但其實,她害怕的是被討厭。

⚙️ 阿凱:自我要求型內耗

他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

報告已經完美,他還要再修一遍。 「我怕哪裡有錯。」他說。 可他真正害怕的,是「我如果不完美,就不被信任」。

🌟 Lynn:價值型內耗

她是團隊裡最認真的人。

但每當別人被誇,她的心裡就輕輕刺了一下。 「我是不是沒那麼重要?」 外表光鮮、內心卻孤單。

他們的共通點是:內耗看起來是焦慮,實際上是恐懼。

那恐懼的名字叫「我不夠好」。


羞愧感彈珠球:那顆讓你瞬間掉入情緒黑洞的球

想像你的心裡有一顆球。

外層是現在的事件,內核是舊的記憶。

raw-image

主管語氣平淡:「下次記得早點交。」

但你的腦袋瞬間炸開:「我是不是讓他失望?」 你感覺被否定、被質疑、甚至有點丟臉。

事後你冷靜下來,才發現——他其實只是提醒。

但你仍覺得委屈。

這,就是彈珠球效應。

它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像極了舊傷」的當下。 它勾起記憶裡的羞愧:

「我不好 → 我焦慮 → 我補救 → 我更累。」

要打破這個循環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對自己說:

「我被勾起了。」

光是這句話,就能讓那顆球停下來,不再亂撞。


三型彈珠球 × 三種內耗心理機轉

💧 情緒型彈珠球

朋友冷淡幾句,你立刻焦慮。

「是不是我惹他生氣?」

你開始解釋、道歉、迎合, 就像當年那個努力安撫父母情緒的小孩。

你不是太在意別人,只是太怕「再被拋棄」。

⚙️ 自我要求型彈珠球

主管說:「我以為你是負責任的人。」

你的心立刻一沉。 你加班補救、重新檢查細節, 其實只是想證明:「我還是可以被信任的。」

🌟 價值型彈珠球

聚會上,大家誇別人,你微笑附和。

但心裡有個聲音在問:「那我呢?」 這類人最容易看似堅強、內心卻脆弱。 他們不怕挑戰,只怕「沒被看見」。

不同的球痛的地方不同,但都在說:「我想被接納。」


從觸發到覺察:學會看見那顆球

有一次,我在捷運上,突然想起朋友那句話——

「妳最近好像有點冷淡。」 我心跳加快,腦袋立刻想:「她是不是生氣?」

我幾乎要回訊息解釋,但又停下來。

我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

「我現在感到焦慮沒關係,這只是那顆球在被碰。」

那一刻,我第一次體會「覺察」的力量。

情緒仍在,但不再淹沒我。 我終於明白: 控制不是力量,容許才是。

每一次被勾起的情緒,其實是邀請——

邀請你回頭看那個被遺忘的自己, 他只是想說:「我還在這裡。」

raw-image

羞愧與無力的雙螺旋——為什麼你越想越累

羞愧與無力,常常是孿生兄弟。

你犯錯 → 羞愧 → 無力 → 逃避 → 自責 → 更羞愧。

這是一場骨牌遊戲,越想越深陷。

有位學員曾對我說:「老師,我不是懶惰,只是太怕再錯一次。」

那句話讓我心頭一震。 我們以為自己在逃避,其實是在防止再次受傷

停止內耗,不是讓你變勇敢,而是讓你有空間承認:「我在害怕。」 當你願意承認害怕,它就不再主宰你。

理解自己,比逼自己勇敢,更有力量。

raw-image

🌈 結語:羞愧,是理解自己的起點

夜深了,你再次打開那封未回的訊息。

這次,你沒有責怪自己,只是靜靜地笑。

「原來我只是想被在意。」

羞愧不是讓你低頭,而是邀請你靠近自己。

當你能對那顆彈珠球說:「我懂你在害怕。」 那個長年防衛的自己,終於鬆了一口氣。

停止內耗,不是要變成完美的人,

而是回到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力量,不是從否定中長出來,而是從理解自己開始。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精選金句

  1. 自卑讓人想變好,羞愧讓人覺得不配變好。
  2. 被打中的那一刻,你不是脆弱,而是記憶被喚醒。
  3. 內耗不是敵人,而是訊號。
  4. 理解自己,比堅強更有力量。
  5.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久沒被理解。
  6. 停止內耗,不是變強,而是學會柔軟。
  7. 每一次覺察,都是回家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10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5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放下,而是太怕再受傷。 於是反芻變成一種保護機制——不斷檢討、不斷懲罰。 但事實上,停止反芻不是逼自己不想,而是學會用新的信念接住自己。 這篇文章,帶你從「覺察→鬆動→行動→釋懷」走出焦慮的重播帶。
Thumbnail
2025/10/15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放下,而是太怕再受傷。 於是反芻變成一種保護機制——不斷檢討、不斷懲罰。 但事實上,停止反芻不是逼自己不想,而是學會用新的信念接住自己。 這篇文章,帶你從「覺察→鬆動→行動→釋懷」走出焦慮的重播帶。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常在夜裡懷疑:「那個決定是對的嗎?」 這種無法停下來的思考,其實是一種焦慮的防衛——反芻思考。 透過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的觀點,這篇文章帶你看見焦慮的根源, 學會停止懊悔、放下自責,從「想太多」走向「更懂得愛自己」。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常在夜裡懷疑:「那個決定是對的嗎?」 這種無法停下來的思考,其實是一種焦慮的防衛——反芻思考。 透過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的觀點,這篇文章帶你看見焦慮的根源, 學會停止懊悔、放下自責,從「想太多」走向「更懂得愛自己」。
Thumbnail
2025/10/14
我們總以為「內耗」是壓力太大、意志力太弱,其實,它往往是「過去的信念」仍在運作。 這一篇,帶你看見三種內耗類型——創傷型、環境型、角色型—— 背後的信念如何形塑我們的焦慮與自我懷疑。 當你願意對那個受傷的自己說「沒關係」,內耗就不再是敵人,而是回家的起點。
Thumbnail
2025/10/14
我們總以為「內耗」是壓力太大、意志力太弱,其實,它往往是「過去的信念」仍在運作。 這一篇,帶你看見三種內耗類型——創傷型、環境型、角色型—— 背後的信念如何形塑我們的焦慮與自我懷疑。 當你願意對那個受傷的自己說「沒關係」,內耗就不再是敵人,而是回家的起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2020/03/07 改變常常都不會愉快舒服,甚至,很多時候是痛苦,我們壓抑住的情緒情感,會增強黑暗的感受,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這麼做了。 我們對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無力感,對生命裡很多經歷的挫折感,也都會形成能量影響這個世界,同樣的,我們給彼此的溫暖關懷,溫柔微笑,支持稱讚,也會流
Thumbnail
2020/03/07 改變常常都不會愉快舒服,甚至,很多時候是痛苦,我們壓抑住的情緒情感,會增強黑暗的感受,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這麼做了。 我們對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無力感,對生命裡很多經歷的挫折感,也都會形成能量影響這個世界,同樣的,我們給彼此的溫暖關懷,溫柔微笑,支持稱讚,也會流
Thumbnail
在大眾前你感坦白自己的害怕嗎? 分享底層的脆弱和害怕是接近自已的捷徑~
Thumbnail
在大眾前你感坦白自己的害怕嗎? 分享底層的脆弱和害怕是接近自已的捷徑~
Thumbnail
★學會「有底線」的寬恕,擺脫「毒情緒」放過自己!
Thumbnail
★學會「有底線」的寬恕,擺脫「毒情緒」放過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