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瞬間的崩塌,不是脆弱
晚上十一點。
房間裡只剩電腦螢幕的微光,你看著那條「已讀」的訊息,滑動、退出、又打開。 手機的亮光照著臉,你對自己說:「別想太多,可能他只是忙。」
但下一秒,腦中浮現另一個聲音:「要是他覺得我太煩呢?是不是我講話太多?」
「他是不是在生氣?」
胸口突然收緊。
你放下手機、起身喝水,卻發現手抖得厲害。
明明只是一次未回覆的對話,為什麼感覺像被拒絕了整個人?
這就是「被打中的瞬間」——那顆藏在你心裡的羞愧感彈珠球,
不小心被現實中的某個細節撞到。 它看似是當下的情緒反應,實際上是過去許多次「被忽略」「被責怪」「被冷落」的疊影。
那個小小的「我」,在黑暗裡輕輕顫抖:
「我是不是又哪裡不夠好?」
「是不是我又搞砸了?」
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太敏感,但那份不安,其實來自一個還沒被安撫的記憶。

羞愧感不是壞人——它只是想保護你
有一年,我陪先生去日本出差。
在聚餐時,他和當地同事聊得開懷,用著我聽不懂的日文。 我靜靜坐在一旁,努力微笑。 有人轉頭問我:「妳聽得懂嗎?」 我笑著說:「一點點。」
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像背景的一部分。
我不是生氣,只是心裡突然閃過一種「好像不夠」的酸楚。
回飯店的路上,我對自己說:「下次要更努力學日文。」
那是自卑感——它提醒我「我不夠」,但也推我成長。
然而,如果那股念頭換成:「我真糟糕,我讓他丟臉了。」
那就不是自卑,而是羞愧。 羞愧讓我們不再想努力,而是想藏起來。
自卑讓人想變好,羞愧讓人覺得「我根本不配變好」。
羞愧感其實在保護我們。
它就像一個太焦慮的守門員: 害怕你再被拒絕、再犯錯,乾脆先關上門,不讓任何人靠近。 可是,那樣的保護會讓人窒息。

你會不敢開口、不敢出錯,甚至不敢被愛。
因為你深信:「只要我不夠好,就沒人願意留下。」
羞愧不是敵人。它只是太害怕,你再一次被傷到。
羞愧的三個來源:我們是怎麼學會「對自己失望」的?
羞愧不是天生的,它被教會、被複製、被生活磨成習慣。
1️⃣ 環境型內化——「比較的家」
有個女孩小時候常聽到媽媽說:「你看隔壁小美都考第一,你呢?」
那時她只是想問:「如果我沒第一,你還愛我嗎?」
但長大後,她已經不再問,只剩一句內心的命令:
「我一定要更好,否則我不值得。」
每一次被誇獎,她只覺得鬆一口氣;
每一次沒被注意,她就懷疑人生。

2️⃣ 角色型內化——「懂事的詛咒」
另一位學生,從小是家裡的大姐。
媽媽下班晚,她幫弟妹準備晚餐、收衣服、哄睡。 她以為「乖」就是愛的條件。 所以長大後,她的口頭禪是:「沒關係,我來就好。」 可當夜深人靜,她卻在筆記本上寫著—— 「我也好想有人照顧我。」

3️⃣ 創傷型內化——「被情緒淹沒的孩子」
有的人,童年裡充滿不可預測的風暴。
父母吵架、摔門、冷暴力。 那時,他們學會最安全的方法是「安靜」。 長大後,只要有人語氣重一點,他們的身體就會自動繃緊。
他們不是怕衝突,而是怕重回那個「什麼都做不了」的自己。
羞愧感就這樣滲進生活——
你不敢需求、不敢放鬆、不敢說「我需要」。
因為你早就學會:「只要我太真實,就會讓人失望。」

內耗的三種心理機轉——你怎麼在保護裡耗盡自己
有三個人,各自演著不同的「內耗劇本」。
💧 小安:情緒型內耗
她的世界建立在他人的情緒上。
朋友沒回訊息,她焦慮;主管眉頭一皺,她就懷疑自己。 她說:「我只是太在意別人了。」 但其實,她害怕的是被討厭。
⚙️ 阿凱:自我要求型內耗
他總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
報告已經完美,他還要再修一遍。 「我怕哪裡有錯。」他說。 可他真正害怕的,是「我如果不完美,就不被信任」。
🌟 Lynn:價值型內耗
她是團隊裡最認真的人。
但每當別人被誇,她的心裡就輕輕刺了一下。 「我是不是沒那麼重要?」 外表光鮮、內心卻孤單。
他們的共通點是:內耗看起來是焦慮,實際上是恐懼。
那恐懼的名字叫「我不夠好」。
羞愧感彈珠球:那顆讓你瞬間掉入情緒黑洞的球
想像你的心裡有一顆球。
外層是現在的事件,內核是舊的記憶。

主管語氣平淡:「下次記得早點交。」
但你的腦袋瞬間炸開:「我是不是讓他失望?」 你感覺被否定、被質疑、甚至有點丟臉。
事後你冷靜下來,才發現——他其實只是提醒。
但你仍覺得委屈。
這,就是彈珠球效應。
它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像極了舊傷」的當下。 它勾起記憶裡的羞愧:
「我不好 → 我焦慮 → 我補救 → 我更累。」
要打破這個循環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對自己說:
「我被勾起了。」
光是這句話,就能讓那顆球停下來,不再亂撞。
三型彈珠球 × 三種內耗心理機轉
💧 情緒型彈珠球
朋友冷淡幾句,你立刻焦慮。
「是不是我惹他生氣?」
你開始解釋、道歉、迎合, 就像當年那個努力安撫父母情緒的小孩。
你不是太在意別人,只是太怕「再被拋棄」。
⚙️ 自我要求型彈珠球
主管說:「我以為你是負責任的人。」
你的心立刻一沉。 你加班補救、重新檢查細節, 其實只是想證明:「我還是可以被信任的。」
🌟 價值型彈珠球
聚會上,大家誇別人,你微笑附和。
但心裡有個聲音在問:「那我呢?」 這類人最容易看似堅強、內心卻脆弱。 他們不怕挑戰,只怕「沒被看見」。
不同的球痛的地方不同,但都在說:「我想被接納。」
從觸發到覺察:學會看見那顆球
有一次,我在捷運上,突然想起朋友那句話——
「妳最近好像有點冷淡。」 我心跳加快,腦袋立刻想:「她是不是生氣?」
我幾乎要回訊息解釋,但又停下來。
我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
「我現在感到焦慮沒關係,這只是那顆球在被碰。」
那一刻,我第一次體會「覺察」的力量。
情緒仍在,但不再淹沒我。 我終於明白: 控制不是力量,容許才是。
每一次被勾起的情緒,其實是邀請——
邀請你回頭看那個被遺忘的自己, 他只是想說:「我還在這裡。」

羞愧與無力的雙螺旋——為什麼你越想越累
羞愧與無力,常常是孿生兄弟。
你犯錯 → 羞愧 → 無力 → 逃避 → 自責 → 更羞愧。
這是一場骨牌遊戲,越想越深陷。
有位學員曾對我說:「老師,我不是懶惰,只是太怕再錯一次。」
那句話讓我心頭一震。 我們以為自己在逃避,其實是在防止再次受傷。
停止內耗,不是讓你變勇敢,而是讓你有空間承認:「我在害怕。」 當你願意承認害怕,它就不再主宰你。
理解自己,比逼自己勇敢,更有力量。

🌈 結語:羞愧,是理解自己的起點
夜深了,你再次打開那封未回的訊息。
這次,你沒有責怪自己,只是靜靜地笑。
「原來我只是想被在意。」
羞愧不是讓你低頭,而是邀請你靠近自己。
當你能對那顆彈珠球說:「我懂你在害怕。」 那個長年防衛的自己,終於鬆了一口氣。
停止內耗,不是要變成完美的人,
而是回到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力量,不是從否定中長出來,而是從理解自己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精選金句
- 自卑讓人想變好,羞愧讓人覺得不配變好。
- 被打中的那一刻,你不是脆弱,而是記憶被喚醒。
- 內耗不是敵人,而是訊號。
- 理解自己,比堅強更有力量。
-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久沒被理解。
- 停止內耗,不是變強,而是學會柔軟。
- 每一次覺察,都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