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讓所有人都心疼的故事
我認識一個工程師,叫他Willy好了。技術能力超強。寫code的速度快、debug能力一流、系統架構設計得很漂亮。
主管很喜歡他,同事都覺得他會升遷。
但他每天都很痛苦。痛苦到每個禮拜天晚上都會焦慮。痛苦到認真考慮要不要離職。
我問他:「工作壓力很大嗎?」
他說:「不會啊,我做得來。」
「那薪水不好?」
「還可以,算中上。」
「老闆很機車?」
「沒有,主管對我不錯。」
「那你到底在痛苦什麼?」
他沉默了很久,才說:「我也不知道,就是每天都覺得很空虛。」
後來他離職了。
不是去更好的公司,是轉去當PM。
薪水少一點、職級也沒比較高。
但他整個人活過來了。
我問他:「為什麼差這麼多?」
他說:「因為我終於在做『適合我』的事了。」
「以前寫code,我做得到,但我不喜歡一個人坐著敲鍵盤一整天。」
「現在當PM,我可以跟人溝通、協調、解決問題,這才是我想做的事。」
「能力是『你能做到』,適性度是『你做得開心』。」
「以前我只有能力,沒有適性度。」
「現在我兩個都有了。」
2.能力強但適性度低 = 高級地獄
這是很多人不懂的事。
大家都以為:只要能力夠強,就會成功、就會快樂。
錯了。
能力只能讓你「做得到」,不能讓你「做得好」,更不能讓你「做得開心」。
什麼是適性度?
簡單說,就是:這件事跟你的天性有多合。
有些人天生適合跟人打交道,你叫他整天坐辦公室會死。
有些人天生適合獨立作業,你叫他一直開會會瘋。
有些人天生喜歡穩定,你叫他每天都在變動會焦慮。
有些人天生需要挑戰,你叫他做重複的事會窒息。
這不是能力問題,是適性問題。
案例:獨臂的攀岩高手
Logan Aldridge。他是獨臂運動員。如果你是他,你會選什麼運動?
一般人會想:「游泳吧,至少還有一隻手可以用。」
但他選了什麼?
攀岩。一個需要兩隻手的運動。但他成為了頂尖的攀岩選手。
為什麼?
因為他發現:攀岩需要的不只是手的力量,更需要核心、平衡、策略。
而這些,才是他真正的強項。
這就是「適性度」的力量。
不是去做「你能做的事」,是去做「最適合你的事」。
3.在錯的位置上,你永遠贏不了
這是最殘酷的事實。
當你在一個「適性度低」的位置上,你就是在用你的弱點跟別人的強項競爭。
你是內向的業務 vs. 外向的業務
你可能很努力準備話術、練習pitch、逼自己打電話。
但那個天生外向的傢伙,根本不用準備,講話就是自然、就是有魅力。
你要花十分力才能做到7分,他花三分力就能做到8分。
你覺得公平嗎?
不公平。
但這就是現實。
你是討厭數字的會計 vs. 喜歡數字的會計
你可能每天都在強迫自己專注、逼自己不要出錯。
但那個天生喜歡數字的人,看報表就像看小說一樣開心。
你做會計是「工作」,他做會計是「興趣」。
長期下來,誰會做得更好?當然是他。
你是討厭管人的主管 vs. 喜歡帶人的主管
你可能每天都在逼自己開會、給feedback、處理人際問題。
但那個天生喜歡帶人的主管,這些事對他來說根本不是負擔,是成就感。
你覺得「管人」是煩惱,他覺得是「影響力」。
你永遠贏不了他。
4.適性度低的三大症狀
如果你有以下症狀,代表你可能在錯的位置上:
症狀一:做得到,但每次都要深呼吸
你能把事情做好,但每次開始前都要心理建設。
像是:
- 業務要打電話前深呼吸
- 主管要開會前深呼吸
- 會計要對帳前深呼吸
這不是能力問題,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我不適合。」
症狀二:做完了,但沒有成就感
你完成工作了,但就是「完成」而已。
沒有開心、沒有興奮、沒有「我好屌」的感覺。
只有:「終於做完了,明天又要繼續。」
這代表:你在做別人的人生,不是你的。
症狀三:做得好,但不想做得更好
你的表現不錯,主管也肯定你。
但你就是不想往上爬、不想學更多、不想變更強。
因為你根本不在乎這件事。
這代表:你只是在「應付」,不是在「追求」。
5.那我該怎麼辦?
好,講了這麼多殘酷的事實,現在來點建設性的。
步驟一:誠實面對自己
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做這份工作開心嗎?(不是「還可以」,是「開心」)
- 我做這些事的時候,時間過得快還是慢?(快=適合,慢=不適合)
- 如果不用考慮錢,我還會做這份工作嗎?(不會=你只是為了錢)
如果三個答案都是負面的,恭喜你,你在錯的位置上。
步驟二:找出你的「適性指標」
什麼樣的工作會讓你開心?
不是問「什麼工作薪水高」,是問:
- 我喜歡跟人互動,還是獨立作業?
- 我喜歡穩定,還是變化?
- 我喜歡創意,還是邏輯?
- 我喜歡帶人,還是做事?
- 我需要立即回饋,還是長期成果?
寫下來,然後對照你現在的工作。
如果差很多,你就知道問題在哪了。
步驟三:不要怕「降級」
很多人不敢換,是因為怕:
- 薪水變少
- 職位變低
- 別人怎麼看
但你要想:
你現在在一個高薪但痛苦的位置,跟在一個低薪但開心的位置,哪個比較值得?
阿明從工程師轉PM,薪水少了一些。
但他說:「我現在每天都期待上班,這種感覺多少錢都買不到。」
步驟四:給自己時間測試
如果你不確定,可以先「測試」。
- 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業務?先去接一些side project試試
- 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意工作?先去上課、做作品集
- 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帶人?先去當mentor試試
不要還沒試就放棄,但也不要死撐著不適合的工作。
6.適性度對了,能力會自己長出來
這是最神奇的事。當你在「適合」的位置上,你會發現:
- 你不用逼自己努力,你自然就會想做得更好
- 你不用強迫自己學習,你自己就會想研究
- 你不會覺得累,因為你做的是你喜歡的事
Willy以前當工程師,從來不會主動學新技術。
因為他覺得「反正夠用就好」。但他當PM之後,瘋狂學溝通技巧、專案管理、產品思維。
不是公司逼他,是他自己想學。
因為這些東西,他用得開心。
7.與其在不適合的地方當第一名,不如去適合的地方當自己
這個社會會告訴你:「能者多勞」「要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但沒人告訴你:有時候放棄,才是最勇敢的選擇。Willy放棄了「資深工程師」的title。
他們失去了什麼?
表面上的成功、別人的羨慕、更高的薪水。
但他們得到了什麼?
做自己的自由、開心的每一天、真正的成就感。
你現在可能在想:「但我不能隨便換工作啊,我有房貸、有家庭、有責任。」
我懂。
但你也要想:你要在痛苦中撐到退休,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你不用明天就離職。
但你可以開始思考:「我真正適合什麼?」
你可以開始測試:「我還有什麼可能性?」
你可以開始規劃:「我要怎麼慢慢轉換跑道?」
因為人生很長,在錯的位置上每多待一年,就是浪費一年。
不是你不夠好。
是你在錯的位置上證明自己。
找到適合的位置,你才能真正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