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兩種情境,我會在課堂看見或聽見「激勵」二字出現;常見是每回討論「如何帶領不同狀態的員工?」時,總有小組會寫「多激勵員工」「提供獎金激勵」的答案,字裡行間難掩學員寫出自己心聲的投射。人非機器,更需要實質認同。
偶而是課間有高管或企業主前來交流「要如何有效激勵員工?我該做的都做了呀~」,他們的表情多有無奈,因為被「在乎收益的幅度要大於支付獎酬的效度」的高度期待牽引。

圖片來源:Pexels
激勵(Motivation)是「讓人願意去做」的力量,影響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方向、行為強度、持續程度。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向:
內在的引導、驅動;例如個人的理想與熱情,或是因挑戰換得的成就感。
外在的誘發、推動;例如各類實質獎勵與福利,或是公平考核的表揚與榮譽制度。
激勵具有吸引力,是「讓人願意去做」的開關之一。
激勵令員工有感,是「讓人持續去做」的動能之一。
-----職場良❤️話-----
關鍵字「之一」,是因為經營者要站在組織未來發展作思考;讓人願意去做、持續去做的方法,不僅是激勵。(有時會想起小時候如何被老媽激勵推動,媽媽們總是超厲害~)
常見的激勵方法有表揚、認同、肯定、實質獎勵或多樣化選項的靈活福利,這是企業制度面和現場執行面去創造激勵成效的基礎,多數企業都能做到。(各國企業有哪些多樣化、吸引人、靈活的福利,有興趣者請和ChatGPT聊一下,哈~這裡就不詳述)
激勵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但要獲得大部分員工的認同。此外,激勵制度的另一端是公平坦誠的績效考核制度;意思是「沒上場搏鬥的能耐,就別拿職業球星的福利」,經營者和員工們都要有這份共識。

圖片來源:Pexels
別讓激勵停留在「制式化」
激勵若停留在制式因應,員工心底就剩下「比大小」的自然反應。(今年禮盒比去年禮盒大或小之類的~)激勵更來自職場人際相處的長久累積。說得更直白些,當老闆對你「進行口頭嘉許+認同+表揚」時,你相信他在乎嗎?還是你覺得「這只是一場關於吃披薩和炸雞桶的戲?」
員工不按照經營者的激勵策略前進,因為他不信任你和這個職場;他繼續用自己方式前進,但會禮貌的拿走一塊該 屬 於 他 的炸雞。
激勵就是要「創造讓人願意去做、持續去做的環境」
我常對領導者說「互動要有一邊先動,領導者要做先動的那一邊。」,我強調身為經營者/管理者對於激勵要往「創造讓人願意去做、持續去做的環境」經營。
我曾解讀的員工心聲有最好的職場描述:「來這裡工作不輕鬆,But蠻有意思的、有成就感,能和家人好友分享一些故事」(而不是上網寫靠北文,唉~)
好比家長對子女的求學、成長之路,除了重視教室硬體環境,想必也重視無形的讀書風氣。所以,更上一層樓的是無形的激勵文化。
- 建構心理安全感與實質成長的環境
👉包括四個元素:1️⃣敢言2️⃣互助3️⃣挑戰4️⃣鼓勵創新
👉團隊成員感覺可以安全的進行新嘗試,並在彼此面前能自由提出意見,不擔心被貼標籤。
👉提供培訓或進修補助,或職務輪調,參與各型專案,降減停滯感,支持新發展。 - 連結組織願景與個人願景
👉包括三個方針:1️⃣明確的工作目的2️⃣尊重坦誠的評價3️⃣長期發展的計劃
👉員工清楚組織的未來走向,管理者也理解員工的願景,創造兼顧團隊與個人價值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圖片來源:Pexels
願景連結:將工作與員工想要的未來連結
我就是被鼓勵去挑戰的受益者;若非當年的主管與我一起討論,將營運創意變成有效執行的細節,我和小組成員才能創造門市開幕戰的歷史紀錄。(後續再抽空寫一篇)
後來成為主管的我,喜歡找員工閒聊,內容大致是「歡迎來到這裡,我們需要新的戰鬥力,歡迎歡迎,聽說你是商學院畢業的(或聽說你之前在某企業工作)…」
然後我總是丟出這個問題「未來,有沒有想做些什麼?」,進行關於第二點的願景連結。
無論員工說出哪種願景,我努力就工作環境的既有資源,和「員工想要的未來」連結在一起;例如未來想和朋友創業做生意,我會提醒員工積極參與各檔期活動,針對行銷運作方式去感受+做研究+和前線同仁一起推動銷售,身處其中的收穫正好建立未來的參考值。
「以後做生意,說不定也要設計一些行銷活動,剛好可以運用來這裡工作的實戰經驗。」從員工自身的未來,連結當下的貢獻度,影響團隊與品牌的成功。簡單來說;別浪費來這裡工作的寶貴機會,因為與你想要的未來相關。
「曾經用力努力過的路,人生都不會虧待你。」
-----職場良❤️話-----
♫˚♪• ♫˚♪• ♫˚♪• ♫˚♪•♫˚♪• ♫˚♪• ♫˚♪• ♫˚♪• ♫˚♪•
管理教練K的職場POP
每晚欣賞西洋流行音樂演唱會,我會特別注意合音歌手或樂隊,他們是幫襯綠葉+基層員工,但是他們的投入狀態影響舞台The Stage(好像一艘太空船),將宇宙無敵能量投射進整個演出空間。
Phil Collins著名的「首次告別演場會-Finally The First Farewell Tour Paris 2004」(顯然還打算繼續賣票+告別,哈~),我無法不留意4位合音歌手(Backing Vocals)-Amy Keys, Arnold McCuller, Lamont Van Hook, Bill Cantos參與舞台劇般的演出;好比01:36:25「Wear My Hat」,大夥兒在舞台上上下下的串場互動,又例如4位銅管樂手(Horn Section) - Harry Kim, Dan Fornero, Gerald Albright, Arturo Velasco在名曲01:46:21「Sussudio」又像吹奏機器人,又相互搶鏡頭;合音歌手和銅管樂手沒忘記自己的角色和專業,卻又在高壓力的現場舞台上玩得很愉快。
擔任主管的歲月裡,無論接掌哪個部門,我常想「我到底創造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所以「夥伴們可以應付工作高壓,又玩得很愉快。」主管想要管理輕省,請一起「創造讓人願意去做、持續去做的環境」。
#管理教練K的職場POP
#提升管理績效的七堂課
#增進顧客關係的四堂課
#專業傳承的四堂課
#最難領導是自己
#讓管理落地讓績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