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上) 篇中我們介紹了幸福取決於底層信念,在 (中) 篇我們探討了怎樣尋找適合自己的好工作,兩篇都是在講目標、信念與實踐。然而,說完之後去實行時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根據我們在
《原子習慣》裡說的
最小努力原則,人都是愛輕鬆、偷懶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想個方法改變現狀。下面我們將會一起來探討問題解決思維、步驟執行思維、實際執行思維與心態上的統一,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問題思維與目標思維
當我們感覺遇到問題,
所表達的意思是「現在不是我們想要的狀況」,
問題指的是「現在狀態與理想狀態間的差距」。
問題思維:我討厭現在的狀態,怎樣才能擺脫它?
目標思維:我現在的狀態是X,我理想的狀態是Y,我要怎麼做?
問題思維會讓我們關注在自己討厭的狀態,甚至會讓我們產生焦慮、不安。
目標思維卻會為自己架起明燈,告訴自己該怎麼扭轉現狀。
面對各種生活中的問題,我們會本能地問,怎麼辦。但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模式,是問題思維。你要先確認的應該是問題到底是什麼。你可能會反問:「問題不就擺在眼前嗎?」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問題的表面或結果,而非問題的本質。明確定義「問題」,才能找到解決的關鍵。看清現狀後再用目標思維去改善!只可惜現實中的問題很複雜,因素很多、結果又是一種動態平衡,我們很難對每個問題做出實際的回答。
舉例來說,假設我現在的狀態是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我理想的狀態是工作有足夠的收入又能過得開心,至於要怎麼做在 (中) 篇雖然有提過,但背後會牽連到時間因素、社會價值、產業發展、人脈與機運等等,只能說照文章做是比盲人摸象還好的狀態。
但大部分的
關鍵因素其實沒那麼多,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感受,這也是找工作時最關鍵的因素。其他問題也是一樣,找到那件「什麼事最重要的」,以這個點為指標去努力成長,才是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關鍵。當然明確問題後不見得直接就有解方,我們要靠不斷的試誤、檢驗與調整才能達到理想狀態。書中有特別強調的是我曾在
《終結平庸》所說的,避免把手段當成目標,千萬不要為做而做。
做得很久很努力但問題沒解決、做一下問題解決了,你選擇哪一個?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了面對問題的正確思維方式,從明確定義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到行動、反思、調整,直至目標得以實現,順利解決問題!
為什麼思維與是什麼思維
我們在設定任何計畫的過程中都會有預期的結果與將要執行的步驟,這牽涉到分別是
為什麼思維:是一種抽象思維,關乎目標背後的動機。
是什麼思維:是一種具象思維,關乎具體的步驟與結果。
這兩種對於目標的實踐都很重要,為什麼思維能夠引領我們前進的方向,為我們的所做所為帶來意義與價值感,是什麼思維幫助我們將抽象的抱負化成具體的步驟去實踐。畢竟在前往目標的盡頭上,一端是我們理想的未來,一端是還在朝著目標前進的我們,唯有我們同時抱有兩種思維,成長之路才能走得順遂。
在目標實踐的路上,通常我們的情緒會從一開始的盲目樂觀、遇到挑戰後消極、做不起來的絕望、漸漸能成的合理樂觀到最後的成功。如果我們的為什麼思維不夠堅強,我們很容易就會在消極或絕望階段選擇放棄;知道自己為何而做,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選擇目標時,要寫得
夠具體像「每週寫一篇文章」而非「寫好文章」。另外也要
衡量目前的能力與目標會不會差距過大,例如平常沒跑步的人要一個禮拜後去跑馬拉松,想來就放棄,訂個本週至少每天跑一圈操場還好多了。還記得我們在
《學得更好》裡面提過的學習區概念嗎?學習目標有分為舒適區、近側發展區及困難區,好的目標設立就是應該設在近側發展區裡,可以讓自己有所成長卻又不致難到想放棄。
目標與系統
還記得我們在
《原子習慣》裡面所說的嗎? ─
重視系統而非目標 ─ 看到我們離目標還有段距離會讓我們產生焦慮,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
打造系統持續努力,慢慢往目標邁進,自然會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而這樣的系統簡單說就是做計畫。
打造屬於自己的成長系統就好像在看攻略本,它能夠幫大腦省去需要思索的空間,只要設定好便會逐步攀升。而計畫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設計目標實踐的過程,調整的內容通常有目標方向、短期目標、資源的分配等等。舉例來說,目標不能設定太過遙遠、不能沒有急迫感、做法需要被快速驗證、意志力的分配要得當...都是在設立目標時需要考慮的。你在檢視自己系統的時候可以檢視每一條是否真的都如期完成了,沒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是什麼?
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就會做的就是定期計畫,像是我會有自己的年計畫、月計畫、週計畫、日計畫,而這些計畫也會確實牽繫著我的目標們。作者習慣將目標分為職業發展、自我成長、健康、興趣愛好、生活品質等五個面向去進行評估,你也可以挑自己重視的某些方面去進行評估。
在每段計畫結束時可以將其回顧,建構一個完整的循環:
事後回顧一般包含五個問題:
- 我們期望發生什麼?
- 實際上發生了什麼?
- 為什麼會產生差異?
- 下次我們該怎麼做?
-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由於我個人現在生活型態比較固定,所以我給我的日計畫都會有個大致的範本,每天早上起床都是先看看昨天的計畫有沒有順利執行、有沒有少做或多做了不必要的事,再來依照範本看怎麼安排今天的活動。重點是不急不躁,每當過了一個月或一年,再回顧一切的時候,雖然有時會覺得年初的計畫跟最後結果差了快十萬八千里,但是意識到自己做了這麼多事情時還是感到挺開心的。
還記得我在去年的差不多這個時間吧!我一直想寫閱讀筆記的部落格,曾經辦了WordPress 卻遲遲沒有行動,直到後來找到 vocus 這個網站,索性想了想,告訴自己要每週上傳一篇文章,然後就一直執行到了現在,雖然中途因為有發生滿多不順遂的事情導致中斷過,但到現在也已經發了好幾篇文,連書都寫到第二十六本了!過了一年再來回顧,我應該是有成長的吧!
自我和諧與自我調節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
我們的目標必須「自我和諧」,
在具體執行的路上我們必須「自我調節」。
自我和諧:我們的目標必須是出於自己真實的願望和興趣,而非出於外在壓力。
自我調節: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狀態與行動,讓情緒回復平靜的狀態。
動機可以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兩種,
一件事在兩種動機之間有四種調節狀態,分別是:
- 外在調節:被逼著做某件事,純粹只是為了錢或者不被罵。
- 內攝調節:順應外部評價,如追隨主流價值觀認為大考成績越高越好。
- 認同調節:認同這件事情確實應該做而做。
- 整合調節:將這件事視為是人生的夢想或終極目標。
上面四種狀態中,越下面的自我和諧狀態越高。唯有我們越接近自我和諧的狀態,才更有動力去成就這件事,也就是常聽到的意義感、自我存在感、價值感等等。
至於自我調節則是當我們的計畫讓我們感到焦慮、有壓力時必須要做的處置。我們必須找到我們的壓力源到底是什麼,我們對哪件事情的哪個點感到憤怒、不滿、失望、擔憂、焦慮、害怕、緊張,並想著有沒有辦法改變。
但是自己的事情可以改變,別人的做法卻是難以控制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嘛選擇離開這個壓力源,要嘛就是去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事實。接受那些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面,記得我們是有選擇的,現在的一切都是我們選擇出來的,我們是自願這麼做的。一旦這樣想,我們便可以從被外部控制的外控者轉而成為決定自己看待事物角度的內控者。
結論
這本書真的有太多可以講了!有關於作品輸出與產品思維我打算放到下本書一起說,其他像居家斷捨離、深度工作力、拖延症等到我將來有看到別的書再行討論!
這本書的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是觀察到現代人的一些核心問題。有別於過去,現代社會強調個人、消費、慾望,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石,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物質去工作奮鬥,不斷地重複這樣地迴圈,始終缺乏的就是意義感。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
為什麼我要像滾輪裡面的小倉鼠一樣不斷跑著去追求?
意義一詞所代表的是事情與最終目標的關聯與否,要是我們沒有目標,我們會覺得大多數事情根本沒有意義。在求學階段,別人會為我們設立好目標,但從踏進社會開始,目標就是要自己給自己的,我們的人生要朝著某一個方向前進,我們才會覺得我們的人生有意義。
至始至終最難的就是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了。
因為我們只能從做過的事情去不斷摸索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而一旦有了人生意義,你就能高舉引領的聖火前進。
唯一要注意的是,這把聖火在資本主義的規則下,必須要同時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也就是當你的人生意義能夠為別人產生影響時,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一致。
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今日行動】
根據前兩篇的內容所撰寫下的人生目標,套用定期計畫,
先試著規劃月、週、日計畫,嘗試每天早上起來回顧,
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沒有朝自己的理想又更進一步!
難易度:★★★☆☆
可讀價值:★★★★★
保存價值:★★★★☆
書名:《斜槓青年實踐版》
作者:SUSAN KUANG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