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讀書筆記】人權文學公民意識。選讀:吳晟〈詩組曲〉

讀後感

臺灣社會大多時候會將所有心力放在關切「受害者」,而並沒有以同等的關心去關切受害者的「家屬」,這些還活著的家屬,比受害者本身承受了更巨大的痛苦,他們必須承受輿論的壓力、世俗的眼光,更多時候連生活都有困難,在《綠島家書》中楊逵的長子楊資崩也提及過,他為了分擔家計外出去找工作,卻因為爸爸是「政治犯」,而處處碰壁,社會是一個嚴密的關係網絡,大家都不想和其有所掛鉤,或是應該說能少一事是一事。而某一群擁有「特殊」關係網絡的人們,被迫成了社會唾棄的對象,被社會視之為毒瘤,但是他們卻連自己做錯了什麼都不知道。
文化被販賣,人權被鎖進資料館,真相棄置角落」。在「文創產業」日趨發達的今天,文化被當成一件有利可圖的商品,文化變成有價碼的東西被陳列於架上觀賞,人流來來去去,民眾看到的卻是今日社會一再強調的「創造力」,而非歷史事實,人們口口聲聲說的文化,也不過是包裝過後的象徵經濟,文化早已以旅遊與消費的形式成為政府、資本家的想像,它的實質意義與歷史正確,被棄置角落,乏人問津。
然而,每一道歷史挫傷,都結成永不消褪的傷疤,傷口不一定要攤在陽光下才會好,但是我們處理傷口的方式,卻是每隔一段時間就使勁的將結痂處揭開,血淋淋的歷史被攤在眾人眼目之下,人們這時候卻卻步了,面對血肉模糊的過往,又開始選擇性遺忘,於是日復一日,社會形塑了一種詭譎的氛圍,在公共場所、在教科書裡,臺灣人面對歷史選擇避而不談,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和政治始終脫離不了干係,又或許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這片土地所擁有過的歷史。

延伸想法

臺灣民主化初期的兩位總統,捨棄正義而取穩定,因此缺乏真相的政治意志,而民間也因長期的政治迫害導致對政治冷感,相較於南非的轉型正義是由下而上的推動來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