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讀書筆記】人權文學公民意識。選讀:吳晟〈詩組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後感

臺灣社會大多時候會將所有心力放在關切「受害者」,而並沒有以同等的關心去關切受害者的「家屬」,這些還活著的家屬,比受害者本身承受了更巨大的痛苦,他們必須承受輿論的壓力、世俗的眼光,更多時候連生活都有困難,在《綠島家書》中楊逵的長子楊資崩也提及過,他為了分擔家計外出去找工作,卻因為爸爸是「政治犯」,而處處碰壁,社會是一個嚴密的關係網絡,大家都不想和其有所掛鉤,或是應該說能少一事是一事。而某一群擁有「特殊」關係網絡的人們,被迫成了社會唾棄的對象,被社會視之為毒瘤,但是他們卻連自己做錯了什麼都不知道。
文化被販賣,人權被鎖進資料館,真相棄置角落」。在「文創產業」日趨發達的今天,文化被當成一件有利可圖的商品,文化變成有價碼的東西被陳列於架上觀賞,人流來來去去,民眾看到的卻是今日社會一再強調的「創造力」,而非歷史事實,人們口口聲聲說的文化,也不過是包裝過後的象徵經濟,文化早已以旅遊與消費的形式成為政府、資本家的想像,它的實質意義與歷史正確,被棄置角落,乏人問津。
然而,每一道歷史挫傷,都結成永不消褪的傷疤,傷口不一定要攤在陽光下才會好,但是我們處理傷口的方式,卻是每隔一段時間就使勁的將結痂處揭開,血淋淋的歷史被攤在眾人眼目之下,人們這時候卻卻步了,面對血肉模糊的過往,又開始選擇性遺忘,於是日復一日,社會形塑了一種詭譎的氛圍,在公共場所、在教科書裡,臺灣人面對歷史選擇避而不談,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和政治始終脫離不了干係,又或許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這片土地所擁有過的歷史。

延伸想法

臺灣民主化初期的兩位總統,捨棄正義而取穩定,因此缺乏真相的政治意志,而民間也因長期的政治迫害導致對政治冷感,相較於南非的轉型正義是由下而上的推動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9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糖漬檸檬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16會員
213內容數
關於影像的省思,也關於在生活裡浮沉的方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予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鍾梅英〈家鄉味〉心得感想 味道,可以將片刻保存得良好。家鄉味對於大家來說普遍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熟悉」,在那個稀鬆平常的日子裡,嚐一點安穩,對於作者來說,連最普通的豆腐干都可以是小巧玲瓏、越嚼越有味。 我們藉由食物、料理來記憶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來回憶兒時家鄉的風情萬種,無非是因為長大後的現在,許多
擁有綜效的無形資產在現今的物聯網時代,結合大數據、運用雲端科技與人工智慧雙管齊下,屢屢創造出顛覆常規的應用,徹底改變了你我的生活。
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不可能看完每一部電影、讀過每一本書、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所以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才不會被選擇拖累。
註:內文鮮少書籍介紹,多半是讀書心得。 不會因為有好的頭銜就拾獲快樂 曾經的我,在大學畢業之際也有過「頭銜的迷思」,我害怕找一份「不稱職、不體面」的工作,我害怕我沒有運用我的所學在工作崗位上。 整個月都在辦活動,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十點,然後去看了身心科的日子裡,我害怕辭職,因為我怕我擁有的「好的頭銜」
當你有一個信念想完成一件事,不是自暴自棄怨懟身旁沒有人同舟共濟,而是在資訊流通方便的時代,盡力擷取訊息。然後你會感嘆,感嘆當初的自己沒有持續堅定,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在路上」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鍾梅英〈家鄉味〉心得感想 味道,可以將片刻保存得良好。家鄉味對於大家來說普遍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熟悉」,在那個稀鬆平常的日子裡,嚐一點安穩,對於作者來說,連最普通的豆腐干都可以是小巧玲瓏、越嚼越有味。 我們藉由食物、料理來記憶從前赤腳踩踏的農田,來回憶兒時家鄉的風情萬種,無非是因為長大後的現在,許多
擁有綜效的無形資產在現今的物聯網時代,結合大數據、運用雲端科技與人工智慧雙管齊下,屢屢創造出顛覆常規的應用,徹底改變了你我的生活。
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不可能看完每一部電影、讀過每一本書、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所以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才不會被選擇拖累。
註:內文鮮少書籍介紹,多半是讀書心得。 不會因為有好的頭銜就拾獲快樂 曾經的我,在大學畢業之際也有過「頭銜的迷思」,我害怕找一份「不稱職、不體面」的工作,我害怕我沒有運用我的所學在工作崗位上。 整個月都在辦活動,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十點,然後去看了身心科的日子裡,我害怕辭職,因為我怕我擁有的「好的頭銜」
當你有一個信念想完成一件事,不是自暴自棄怨懟身旁沒有人同舟共濟,而是在資訊流通方便的時代,盡力擷取訊息。然後你會感嘆,感嘆當初的自己沒有持續堅定,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在路上」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400年來,不管荷據、日據、抗共,台灣的靈魂記憶都不會忘記為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努力,我們的靈魂也真的就是那麼友善、真誠熱情、照顧弱勢、健保照護制度完善,這不正是台灣的價值?我們開放給全球,發自靈魂的真愛,也就是「親民文化」!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