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太青澀了!想當年推甄研究所的悲慘自傳紀錄

原定沒辦法去紐西蘭的旅程,打算改以台灣旅遊取代,順便刺激經濟,但隔離期間思考許多,面對疫情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於是決定忍痛放棄旅遊計畫,改以找工作為首要目標。
近期緊鑼密鼓的準備履歷、自傳、推薦信、作品等,也花時間翻了許多塵封已久的檔案—關於自己當初準備推甄研究所的備審資料,在自傳的部分,才發現現在的自己,跟當初落差可以這麼大!
這篇文章很簡單,就是將當初2015年推甄研究所的自傳內文,一字不漏、一行未改的貼到這裡連錯字都原封不動的完整還原,供自己與大家一起見證自己當初的筆風,遙想當年青澀的模樣。
再過個十年,未來的我又會怎麼看待當初的自己呢?話不多說,就直接進正題吧!

自傳

一、家庭背景
家中三個小孩之中的老大,父母很重視小孩的讀書態度,由於是目前家族中學歷最高、成績最好,也是家中目前成績最高的,因此父母常在大家面前說我在讀書方面優異的表現,更要求弟弟妹妹要以此為榜樣,而自己也不負父母所託,期許自己也能有好的作為,讓自己未來能為父母對我的付出給予最大最好的回報。家庭經濟狀況貧窮但不向現況屈服,從小父母給予適當且民主的管教,重視親子間的溝通與互動,常在溝通上給予客觀理性的建議讓我們獨立思考事情的是非對錯,尊重我們最後的決定,要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養成做事負責任的態度,並讓我們自由學習,不論是音樂或語文或是非本業相關知識,都有多元的接觸,因此培養我多元的興趣及寬廣的人生觀。

二、求學歷程
剛進入高職時是就讀高雄高工的電子科,雖然不是當時自己非常想讀的資訊科,雖然不是很有興趣但相似度高。讀到高二高三時完全無法讀透電子專業相關的知識邏輯,此時成績一路從全班前五掉到最後一名,發現電子真的不是我未來的路,從新考慮家中的經濟狀況與未來若繼續走電子這條路的狀況,也經過與師長的討論,最後決定除了繼續撐到畢業外,也決定考取雲科工管為自己的目標。雖然轉科這條路比較辛苦,但是靠自己做出這樣的決定且在統測前的最後一年努力的過程,一次次模擬考越來越好,讓我很有成就感,再加上補習班老師教導有方以及班上同學的互相支持下,才讓我在極短的時間適應完全不同的科目,真的很感謝陪我經歷過這段路程、幫助過我的人們。
而在最後統測成績出來後,自己的分數如自己所願考上心中的第一志願,因此進入了雲科大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大學學涯
升上大學,對我來說為人生的重要轉捩點。雲科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學科範圍廣,就連招收的學生也有工科、商科及高中生三種,可說是將工商學術結合得最完整的科系,對一個原本在高職工科畢業的我來說,讓我對於接觸到的同學們,思想上有許多的不同,讓我認知到,原來大家想法是有多麼的不一樣。
而在修課科目有工有商的,像是大一最先接觸「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可訓練邏輯思考,將問題用JAVA撰寫成程式碼並解決;「經濟學」以及「會計學」,了解經濟市場以及財報的撰寫及分析。大二時,各領域產界皆重要且基礎能力–「統計學」,透過各種統計手法,如敘述性統計、假設檢定、ANOVA分析、管制界線等等,分析原始資料得出相關數據用以驗證實驗假設、自變數與應變數間的相關性等等,以科學的角度解釋實務問題。而在大三,為了挑戰自己對於工管知識了解多少,配合工管課程,去報考每年只有約莫10%~15%及格率的「工業工程師」證照,憑著自己研讀在加上教授授課後提問,只花半學期便把整個學期才學到的東西全部讀完,更在期末考上了工業工程師證照,證明自己的努力。除了必修以外,我也選修許多其他課來充實與滿足自己多元的興趣。像是開始選修綠色學程的課程,了解現在世界面臨環境的議題,了解綠色所帶來的商機,對於未來出路多為製造業的工管來說,思考如何減少製造時所產生的污染以及減少對人體有害物質,改以綠色或無害原料生產等等議題。
大學最不容易的就是專題實務,也是讓我認為該去思考如何將企業管理的觀點納入工管裡,當我們專題小組興沖沖地報告工廠說我們能幫他們改善甚麼問題的時候,工廠跟我說們說:你們提出改善的東西很好,但是我們員工不願意照做,該怎麼辦呢?當下時候,全組員沒人答得出來該怎麼辦,因為工管只給於我們改善問題的手法,但沒有交與我們如何讓被改善部分的人員接受我們的感善方案。之後仔細思考後,我領悟到,一個改善再好的東西,人員不接受,再好也沒用,要如何說服他們推動改善變成了後續的問題,因此我開始去閱讀企管相關的書籍,從最初步的「管理學」開始讀起,才發現,原來企管也有許多管理層面的東西,是我們工管探討不到的,雖然都是觀念化跟簡單的理論,但是卻讓我認知到許多新層面的東西,在後續專題再次報告給工廠的時候,提出簡單企管的相關知識,也在後續研讀「人力資源管理」其中一個人員績效的部分,對於工廠實習改善時可以用績效評估改善方案,在後續追蹤改善方案修正與實施,以達到最佳化。
專題意外變成讓我開始學習企管方面知識的原因,開始接觸企管方面的課,而且越上越有趣,也開始思考工管與企管實務融合運上的可能,讓我的思考與報告不在限於改善,而在於改善得以實施的手段。開始接觸與以往不同的領域,讓我對於自己未來的目標更明確,也讓自己學習的知識能充分結合運用來完成每一個課題,雖然如此讓我課業壓力很大,但不論多麼艱難我也盡全力各個突破,讓自己畢業前能達到自己要求的畢業門檻。

三、申請動機
申請雲科大的企研所有許多原因,不外乎環境優、師資佳,產學合作資源豐富等,讀了四年也對學校有感情且熟悉,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研究所除了補足以及加強五管產、銷、人、發、財方面的知識外,想更加專精在「人力資源管理」這個項目,從我的領悟看來,不管是工商服務哪一業,最根本的管理還是在「人」,而從我自己個性上來看,比起接觸機台、排程、物流等等較為死板的物件,我更喜歡接觸人,對於管理人的挑戰難度也大於管理工廠,一個好的企業體質結構在怎麼好,給不好的人經營,還是會面臨危機,而管好人,根本上其他內部問題自然較為可能降低,因此,想藉由專精管理人來結合工廠,讓迫切改善的工廠能從人本改善後可迅速實施改善方案,提升工廠競爭力。從專題經驗看,除了學術上的知識,自己比較適合透過實務問題去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然後獲得新知識,當我對一些概念了解的非常透澈時,便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大小事以解決自己與別人的問題,這會讓我得到成就感。

四、未來期許
以「策略人資、績效管理、招募任用」學習最終目標,結合企管&工管知識,去了解目前市場上的脈動,目前的大環境變數下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並對招募考題設計,篩選出企業需要的人才,並在任用後觀察其績效,評估招募的方法是否真能招到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若非企業所需,從新設計招募題型;若是企業所需,則評估績效是否與企業目標一致,以利企業成長或維持其競爭力。在此自我期許,在研究所的高專業學程中能學習到更深入的專業知識並配合實務研究的訓練,讓自己未來能夠更有效地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學以致用。

結語

從文中可以看到,贅字很多、廢話很多、重點很少,的確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重點是內文中還犯了低級的失誤,小標的大學學涯沒有標到編號,直接被我跳過,大標直接看超突兀的拉!(羞)
現在早已忘了當初進研究所的初衷,是為了專研績效與改善的部分,目的是為了解決在實務專題時遇到的「改善方法有了,但被要求改善的員工卻不接受」的問題。
最終研究所畢業的時候,我滿腦子只剩下「資源整合」跟雙PM的想法,至今也沒在懷疑自己想走的道路。
透過自傳回頭一望,才發現這路也走的太歪了吧!

後續

不過也因為初衷所埋下的種子,發現自己會刻意去注意績效對員工行為的影響,個人就從績效指標的角度,去看員工以及公司對這個指標各別有什麼期待,以及主管從中又該扮演著什麼角色。
透過自身的實務經驗去觀察、思考,並撰寫成文章:
  1. 替代役物語:從結案量看績效考核對檢察官辦案行為的影響
  2. 基本時薪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開頭都是再談當KPI與薪資做連結,照著關鍵績效指標走本來就是員工理性的行為。
KPI代表組織重視什麼,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組織對員工行為的一種期待
接續探討在同樣的績效標準下,公司與員工是如何持不同看法來達到「雙方都滿意」的平衡
  1. 從採番茄看績效指標對員工行為的影響(組織角度-成本下降)
  2. 如何讓採番茄的績效獎金收益最大化?單打獨鬥與抱團作戰的選擇(員工角度-薪資提升)
以及空降主管,對於制度不清楚就胡亂指揮後的後果
以及二代接班的老闆只看績效報表所顯示的數字,卻看不到數據上沒有紀錄的現場作業情形:
因為這顆種子,讓我在還沒步入職場就先明白,想要讓員工朝組織所期望的方向走,除了用傳統權威外,其實還有一個能降低公司與員工對立衝突的方法:
創造一個彼此看法不同,卻都能互相得利的績效方案。
當然,制度不可能建立初期就能完美無瑕,過程中會有一段磨合期,直到達成新的平衡後才會趨於穩定,就像我們番茄場現行的績效制度一樣,也是好幾年沒有變動。
但新制度也會延伸出新問題,因此會新、舊制度好壞與否,只得組織評估之後,兩相權衡取其利。
之後延伸的議題,又是另外一則故事了…。

延伸閱讀

  1. 科技趨勢下的新興階級-數據新貴
  2. 主題式旅遊-台灣觀光走入國際的敲門磚
  3. 培養可以「帶著走」的專業能力
  4. 我的職涯目標-產品經理以及專案經理
  5. 從工管學士讀到企管碩士
  6. 價值觀-立身之本以及行事支點
  7. 何謂「大事」-培養以價值觀建立的思考體系
  8. 懂得做人比做事重要
  9. 淺談人生觀-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10. 浪費他人的時間是某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