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工業化時代後,為了提升效率,人們開始將工作標準化了,然後學習也標準化了;接著,結合標準化的工作職場和教育系統,建立了標準化的職涯發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到退休的那一天全都經過標準化,到頭來整個人生統統都標準化了。
標準化思維:和別人一樣,但做的更好
像我這個年紀或更早的人,過去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思維模式,相信只要撐過了這一關,之後會更好!在這樣的思維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至少任何人都有享有成功的機會,所以被主流社會所推崇著。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想起以前課本上學過的這段話。誰能在標準化體制裡展現出最強的本事,誰就能享有社會上最大的機會。在這種標準化思維下的成功法則就是
「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
我們從小到大,都以標準化思維在看待成功,連對熱忱、使命、堅持與成就等基本概念的理解,都完全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
正因如此,做自己,變成是一件標新立異的行為。記得從小到大,常被長輩或大人質疑「為什麼你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沒有啊,我只是沒有想和別人一樣」我心裡這麼想。
我想追尋自我成功最難的一部份,不是採取新思維,而是放棄舊思維。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
黑馬思維:追求自我實現,也要把握住獨特的自己
這禮拜,在家裡邊工作、邊顧女兒。
早上翻到《
黑馬思維》這本兩年多前的書,看了看當時我寫下的摘要,也想起這陣子一些年輕朋友問我的一些職涯問題。
黑馬,是形容那些橫空出世的人。
事前不被看好,卻意外獲勝;多數人不認為可以從這些黑馬身上學到多少東西,因為覺得這些人的成功更像是一種偶然、是依靠運氣,而不是依循傳統的成功模式。
「他只是運氣好,成功了說什麼都可以。」
「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你只是沒看到更多失敗的。」
人們會試圖找尋各種理由合理化,彷彿肯定了這些黑馬的成功,就是否定了自己過去所相信的模式。但就像我在前面所說的,追尋自我成功最難的一部份就是放棄舊思維;或者,至少我們可以不要那麼排斥新的可能性。
在書中提到的黑馬思維,是希望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要把握住獨特的自己,從而成就卓越。
簡單來說,不是成為第二個誰誰誰。
黑馬思維包括:知道你的微動力、清楚你的選擇、了解你的策略,以及忽略你的目的地。
- 知道了自己的微動力,就可以打造熱情、擁有幹勁;
- 清楚了自己的選擇,就能打造專屬的目標,得到意義和方向;
- 了解了自己的策略,才能打造個人的成功。
如此一來,依循真實的自我,取得有意義的成功,從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不過,如果想獲得自己眼中極致的成功,達到最高的非凡成就和自我實踐,首先,就必須「忽略」目的地。
聽起來有些怪,對吧?
作者是這樣解釋的。標準化,是為了複製出優良成品,而追求標準化的卓越,就是設定相同的目的地。
但是自我實現的目的地,每個人都不一樣,更無法預知自己會走到什麼地方;設定了目的地,就會扼殺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個阻礙自我實現的瓶頸,是目的地會創造了「進度」的概念,這使我們很自然地會以「時間」來衡量進度,於是有了「只要花時間就能成功」的錯覺。
但對於自我實現來說,時間並不重要。
...
專注在當下機會,把你在乎的事情做得更好
進步的速度,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機會、決定嘗試什麼策略,因此花的時間就是不一樣;卓越不是來自於花時間,而是基於選擇下所投入的時間。
換句話說,你應該對任何模式都抱持懷疑。
「誰說學會一項技能,一定得花某某時間?」
「誰說成為一名講師,一定得循某某模式?」
「誰說當一個自雇者,一定得按某某步驟?」
忽略目的地,專注在手中的機會,而非道路的盡頭。學習也好、做為自雇者也是如此。沒有人規定路應該怎麼走?應該做什麼?
雖然自我實現所走的路雖然各不相同,但關鍵的第一步卻完全一樣,那就是:決定將自我實現擺在前面。
之所以做這個決定,不在於能賺多少錢、不在於能有多厲害,而是單純地發現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會,然後伸手把它抓住;進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機會,逐步成就卓越。
關鍵只有一個:把你在乎的事情做得更好。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