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手足衝突,重點幾乎都放在「如何讓兄弟姊妹不要互相殘殺」XD。但其實處理衝突本身是個假議題:手足間的衝突當然有個人間的個性、需求上的不合,但更關鍵的是父母的教養原則、家庭整體氣氛,甚至與父母的婚姻狀況、價值觀皆有干係。
阿建師在幾本書裡都有談到他如何處理手足間的衝突,雖然不是他的孩子,但憑藉對人性的關懷與了解,老師的作法非常符合我個人認同的原則與方向,由衷欣賞。
-----
頁數:p.169-182,《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下》
這段的主題是「在『手足爭執』中傾聽、好奇,表達規則與接納」,用了一個在朋友家作客,遇到朋友兩個兒子肢體衝突後來向朋友(一位爸爸) 告狀時,阿建師適時介入的過程。
在文章最後,阿建師貼心的整個過程重點整理,供讀者參考。本想整個抄上,但考量到版權問題,就以幾個可以再深入思考的點為主,其餘的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支持出版業^^。
手足衝突屬於必然,需先接納此狀態。
在我的手足講座中,開始也是先強調這點。
幾個人經年累月被關在幾十坪的小空間,孩子愈長愈大,分配到的空間愈來愈小,但能力卻益發強大….衝突沒可能避免:因此處理手足間的衝突,第一件要務即是「從小訓練他們自己處理衝突」。如果一衝突就要找爸媽,真的整天只會感到厭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父母。
衝突是必然,父母想的不是完美的解決每次衝突,而是透過每次衝突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彼此的差異。因此當衝突發生時,衝突本身與其內容便不是重點 (除非有釐清家庭規範的需要),而是孩子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如何應對? 是否感到委屈、害怕、難過? 衝突中雙方做了什麼? 有效嗎? …等等才是父母需要關心的。
上述即是「接納狀態」,接納衝突的必然,焦點放在如何應對、與每個人的內在歷程。經過陪伴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力量與創意面對他們的終生勁敵…阿不是,手足至親。讓事主們練習相處,公親 (=父母) 漸漸退一步,成為支持的力量,是關鍵的第一步。
介入時關心兩個人的情緒,而非關注事件。
承上,父母若從小有幫助孩子練習,漸漸便不須時時、次次介入。因此一但決定介入,雙方勢必正經歷一定程度的火藥味與高張的情緒。關心情緒,會讓人感到被重視、被接納,這是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
「醜爸這樣不對啦,事情都不用處理,正義不須伸張?!!」
首先,事情可以稍後處理 (如果相信須要介入的話)。其次,馬上處理有用嗎? 我們只要回頭觀想過去的兒時經驗,當你和手足吵架而父母介入處理「事件」時,有多少次你會覺得溫暖、被關心,且感到父母是公平且有效能的? 還是大多時候是覺得委屈、憤怒父母的不公?
手足一天之間有多少次衝突啊~~~你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在你知道前,不知已輸贏幾十回合了!事情會搞到被父母知道,孩子通常已累積暴量的情緒….此時,你覺得他們最想要的是看父母解決事情,還是有人願意聽他們說,溫暖地接納? 如果不幸的父母處理失當,孩子會把帳算到誰身上? 喔是的,就是那可惡的、引起事端的討厭鬼!(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書裡阿建師有很精彩的對話呈現,值得參考。但別忘記,阿建師並不是父母,他和朋友的兩個孩子所呈現出的應對,和你跟孩子間不會是一樣的。可能的是你的孩子情緒會更滿、更爆、更失控,但對話的精神與要點不變,須更多揣摩。
通常兩人會搶著說話,應專注聽一人說,要另一人等待。
哦哦哦這件事太重要了!是所有深刻、有意義的、專注的溝通的重點啊!
這是為何一開始我們不處理事情,而是承接情緒;情緒承接了、釋放了 (即使只是稍微的),都能增強孩子的論述能力。因為你的工作是「幫忙」,所以需要孩子們提供可靠、有意義的訊息,減少情緒對論述能力的影響便非常重要。
但重點來了,如果父母自己心煩意亂,主動介入又想趕快脫身,或是被迫介入只覺人生苦短,便難以耐心地「好好聽」每個孩子「好好說」。因此前面的準備心法格外重要:接受衝突的必然+ 先關注情緒而非事件。
當父母穩定邀請孩子說,另一個孩子基於過去的不好經驗,可能以為你會相信第一個說的人的版本,或是因他的版本就先發脾氣而失去理智,或是聽到對方的不實版本自己先失去理智,或是單純的只想什麼都搶第一個….無論如何,堅定地讓孩子知道,你只是聽,兩個你都會聽,兩個人可以說任何想說的鬼話,即使版本衝突你也都會聽。
一次又一次,孩子慢慢會相信,相信父母真的只是想「聽」。
而其實當孩子都可以訴說,父母都願意聽的過程結束後,事情大概也解決九成了。
這個讓孩子信任你會聽的過程當然很不容易,他們會因為害怕、緊張而抗拒,甚至攻擊你過去的不誠信與情緒化,但當他們開始相信你時,你會感到非常值得。
「醜爸,如果真的出現版本不合的狀況呢?」
這題我就先不回答,邀請你想想看,如果你嘗試了文中的處理要素,也調整自己的假設、心態後,你會如何處理版本不合的狀況? (或是可以直接報名我的手足課喔XD)
----
書中7個要點我列出3個,並做了些個人的詮釋與經驗分享。
處理手足的最大原則,是「那是他們的事」。因此帶著尊重雙方個性的心情,把握你能使力的部分(=分別承接雙方情緒+ 理性傾聽與回應),且想想家裡是否有些阻礙手足間順暢溝通的規矩? 例如:大的要讓小的;大的要保護小的;小的還不懂事,大的不要計較;吵架要先檢討自己;打人就是錯,要先道歉….等等。這些規矩有時不見得有道理,甚至只是照顧者便宜行事的藉口。
從處理手足衝突,可見教養全貌,我們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