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本書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張曼娟老師,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的長期照顧者,也是自己這幾年照顧年老父母親的心情感受,同時從辛勤照顧的過程中重新反思並用心去體會自己的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中年人的定義是45~59歲,這個年紀區間的人共同的生活體驗都是面對父母親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或是退化的階段,在工作、養兒育女、照顧父母三者之間忙得焦頭爛額,也曾經在其他作者的筆下被形容是最「艱苦」的階段,在工作上轉職不易、兒女又還需要經濟資助、父母需要醫藥費與照護,其實是很令人感到挫敗與絕望的年齡層,雖然張曼娟單身未婚,也沒有太沈重的經濟壓力,但面對獨自照顧父母親仍然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任務。
書中有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張曼娟說層經在演講會場問在場的中年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嗎?」
張曼娟的回答是:「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雖然每個人都不想面對年老,也很排斥自己被他人形容變老,但年華老去終究是不可逆的事實,從臉上消逝的膠原蛋白、增加的皺紋與白髮、逐漸流失的肌肉⋯⋯都在無形中提醒著我們緩慢地邁向衰老,與此同時也面臨長輩開始出現記憶力退化、重聽、行動遲緩、情緒驟變等問題,有時候會發現老並不是踏著緩慢的腳步而來,而是一瞬間就站在眼前,令你無從逃避與拒絕,所以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張曼娟在書中以自身照顧者的角度訴說孤獨的心情,也重新梳理了從小至大的各種人生選擇,再一次藉由書寫跟久違的自己重逢,也省思了成為大人之後是否更有自我承擔的能力?踏入中年之後,過往的傷痕或許已經無法要求當初傷害自己的那個人去撫平,但我們可以自己接住自己,並且給予自己最深的擁抱與接納
張曼娟說:「人生的許多苦惱,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好事,令我們悵然若失。」
人性真的很奇妙,別人的人生其實與我們無關,但我們卻容易因為別人所擁有的而產生嫉妒與羨慕的情緒,或許等到中年過後,我們都能學會純粹的「欣賞」而並非「比較」心態
一直很喜歡張曼娟的作品,我認為一個真正受人喜愛的作家就是讓人讀了她的文字如沐春風而且充滿智慧,用最貼近庶民生活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共同勉勵成長,是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但時代在改變,越來越多女性認為自己沒有義務需要做家務及煮飯,更沒有必要替他人犧牲奉獻到如此境界,於是也轉而開始歌頌體貼的男性,比如會幫忙拿包包、隨傳隨到的工具人,似乎男性只要對女友百依百順便是個優質好男人,後來甚至還因為大S在節目中的一套「剝蝦論」讓許多女性紛紛奉為圭臬。
難得連日多雨,總算今日放晴。 妳於上個月突然聯繫我,告知我即將脫離苦海離開令妳不愉快的職場。 對於這個消息,我不訝異。因為早在幾年前妳就考慮過這件事,也曾經留職停薪出國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新方向。 有利益關係的同事該值得交付真心嗎? 還需要假情假意的相處下去可以自我調適嗎?
窗外熱鬧的迎神隊伍、穿梭街頭巷尾的廣播車、急駛的救護車及警報器響不停的自小客車⋯⋯⋯各自在假期的午後找到表現自我的舞台,也無形中成為了陪伴午睡者的最佳背景音樂,唯獨不保證能使人安然入睡。 以下影片是日本人對於台灣的「午睡文化」可是非常羨慕呢!
近來,這世界很不平靜,遠方的烏俄戰爭持續,疫情擴散也越演越烈,許多的企業都在人事縮編,路上出租的店面也越來越多,甚至連蓋一半的房子也屢見不鮮,遠在上海的大伯被困在公司不能返家,其餘家人也因為封城而足不出戶,原以為自己算是難得幸運的一員卻也於今日踢到鐵板。
雖然我是一個適應力極強的人,也搬過無數次的家,更是重視居家舒適感的人,以往寧可付多一點的租金也要讓自己住的舒服,畢竟身為宅女可是希望家並不只是睡覺的地方,而是可以具有讓我待了就不想出門的閒適感。 (原以為就此完美解決,過了一週多後出現了變數⋯⋯)
關於博愛座的問題,真是永遠也吵不完,早上又見到一則新聞關於抱15公斤2歲娃捷運沒人讓座! 的控訴,身為一個孩子三歲以前很常獨自帶出門搭大眾運輸工具的媽媽,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並非只是博愛座的問題,而是許多人不太懂如何應對孩子出門鬧脾氣的問題。
但時代在改變,越來越多女性認為自己沒有義務需要做家務及煮飯,更沒有必要替他人犧牲奉獻到如此境界,於是也轉而開始歌頌體貼的男性,比如會幫忙拿包包、隨傳隨到的工具人,似乎男性只要對女友百依百順便是個優質好男人,後來甚至還因為大S在節目中的一套「剝蝦論」讓許多女性紛紛奉為圭臬。
難得連日多雨,總算今日放晴。 妳於上個月突然聯繫我,告知我即將脫離苦海離開令妳不愉快的職場。 對於這個消息,我不訝異。因為早在幾年前妳就考慮過這件事,也曾經留職停薪出國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新方向。 有利益關係的同事該值得交付真心嗎? 還需要假情假意的相處下去可以自我調適嗎?
窗外熱鬧的迎神隊伍、穿梭街頭巷尾的廣播車、急駛的救護車及警報器響不停的自小客車⋯⋯⋯各自在假期的午後找到表現自我的舞台,也無形中成為了陪伴午睡者的最佳背景音樂,唯獨不保證能使人安然入睡。 以下影片是日本人對於台灣的「午睡文化」可是非常羨慕呢!
近來,這世界很不平靜,遠方的烏俄戰爭持續,疫情擴散也越演越烈,許多的企業都在人事縮編,路上出租的店面也越來越多,甚至連蓋一半的房子也屢見不鮮,遠在上海的大伯被困在公司不能返家,其餘家人也因為封城而足不出戶,原以為自己算是難得幸運的一員卻也於今日踢到鐵板。
雖然我是一個適應力極強的人,也搬過無數次的家,更是重視居家舒適感的人,以往寧可付多一點的租金也要讓自己住的舒服,畢竟身為宅女可是希望家並不只是睡覺的地方,而是可以具有讓我待了就不想出門的閒適感。 (原以為就此完美解決,過了一週多後出現了變數⋯⋯)
關於博愛座的問題,真是永遠也吵不完,早上又見到一則新聞關於抱15公斤2歲娃捷運沒人讓座! 的控訴,身為一個孩子三歲以前很常獨自帶出門搭大眾運輸工具的媽媽,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並非只是博愛座的問題,而是許多人不太懂如何應對孩子出門鬧脾氣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四十,三明治夾心,照顧年老父母、培育年幼子女,職場也有了新機遇伴隨而來的更重大責任。人屆中年,彷彿新手上陣,自以為年紀不小,卻對忽然排山倒海而來的新關口,頻頻感窒息想逃。 你,是否亦然? 今天看到讀墨新書作者韓星姬心理醫師的《給我40歲的女兒》便迅雷入手,都是一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扶老 一位同學談起年邁母親安養的問題。論老年人所面臨的不只是健康惡化的問題,還有齡老孤獨的寂寞,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有各自的家庭,當老伴還在時,兩人生活上互持與依託,心靈上還不至於空虛,ㄧ旦ㄧ方離世,那種頓然若失,孤寂感不時的襲來,沈浸在思念與對未來的徬徨。如似禁錮在暗黑牢籠,既無助又絕望,只有日日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這部作品記述了曼娟老師年過半百後的心情和思考,不得不佩服曼娟老師底蘊深厚的文筆,書中文句平順易讀,卻不失文學美感和造詣;字句溫柔,打在心上卻是鏗鏘有力,一筆一劃勾出中年人內心裡無法張揚的掙扎和苦澀。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
Thumbnail
人生四十,三明治夾心,照顧年老父母、培育年幼子女,職場也有了新機遇伴隨而來的更重大責任。人屆中年,彷彿新手上陣,自以為年紀不小,卻對忽然排山倒海而來的新關口,頻頻感窒息想逃。 你,是否亦然? 今天看到讀墨新書作者韓星姬心理醫師的《給我40歲的女兒》便迅雷入手,都是一
Thumbnail
「中年覺醒三部曲」第三本, 有更多的人生歷練與人生體悟, 重新思考家的意義與歸屬感。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扶老 一位同學談起年邁母親安養的問題。論老年人所面臨的不只是健康惡化的問題,還有齡老孤獨的寂寞,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有各自的家庭,當老伴還在時,兩人生活上互持與依託,心靈上還不至於空虛,ㄧ旦ㄧ方離世,那種頓然若失,孤寂感不時的襲來,沈浸在思念與對未來的徬徨。如似禁錮在暗黑牢籠,既無助又絕望,只有日日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這部作品記述了曼娟老師年過半百後的心情和思考,不得不佩服曼娟老師底蘊深厚的文筆,書中文句平順易讀,卻不失文學美感和造詣;字句溫柔,打在心上卻是鏗鏘有力,一筆一劃勾出中年人內心裡無法張揚的掙扎和苦澀。
Thumbnail
「中年人」時常被遺忘、被忽略, 但他們又是現今社會的主幹, 究竟該如何成為中年人呢?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因為你會老,因為你愛的人會老,因為你愛的人身旁的人會老。」 之前曾在法扶基金會出版的《讓我們安心變老》一書中讀到這句話,頗有感觸的。 「老」一直以來在社會大眾眼中通常是較負面、黑暗的詞,尤其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老人就是固執、守舊、很「歡」的代名詞。儘管如此,身旁愛我們的人、我們愛的人終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