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張曼娟老師,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的長期照顧者,也是自己這幾年照顧年老父母親的心情感受,同時從辛勤照顧的過程中重新反思並用心去體會自己的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中年人的定義是45~59歲,這個年紀區間的人共同的生活體驗都是面對父母親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或是退化的階段,在工作、養兒育女、照顧父母三者之間忙得焦頭爛額,也曾經在其他作者的筆下被形容是最「艱苦」的階段,在工作上轉職不易、兒女又還需要經濟資助、父母需要醫藥費與照護,其實是很令人感到挫敗與絕望的年齡層,雖然張曼娟單身未婚,也沒有太沈重的經濟壓力,但面對獨自照顧父母親仍然是一項非常辛苦的任務。
書中有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張曼娟說層經在演講會場問在場的中年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嗎?」
張曼娟的回答是:「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雖然每個人都不想面對年老,也很排斥自己被他人形容變老,但年華老去終究是不可逆的事實,從臉上消逝的膠原蛋白、增加的皺紋與白髮、逐漸流失的肌肉⋯⋯都在無形中提醒著我們緩慢地邁向衰老,與此同時也面臨長輩開始出現記憶力退化、重聽、行動遲緩、情緒驟變等問題,有時候會發現老並不是踏著緩慢的腳步而來,而是一瞬間就站在眼前,令你無從逃避與拒絕,所以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張曼娟在書中以自身照顧者的角度訴說孤獨的心情,也重新梳理了從小至大的各種人生選擇,再一次藉由書寫跟久違的自己重逢,也省思了成為大人之後是否更有自我承擔的能力?踏入中年之後,過往的傷痕或許已經無法要求當初傷害自己的那個人去撫平,但我們可以自己接住自己,並且給予自己最深的擁抱與接納。
張曼娟說:「人生的許多苦惱,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好事,令我們悵然若失。」
人性真的很奇妙,別人的人生其實與我們無關,但我們卻容易因為別人所擁有的而產生嫉妒與羨慕的情緒,或許等到中年過後,我們都能學會純粹的「欣賞」而並非「比較」心態。
一直很喜歡張曼娟的作品,我認為一個真正受人喜愛的作家就是讓人讀了她的文字如沐春風而且充滿智慧,用最貼近庶民生活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共同勉勵成長,是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