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30期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1/24
主編:湘芸
副編:軒昂

立法院草案欲刪除監護處分期限上限,共同連署反對無效修法

近日立院草案欲刪除監護處分期限上限,使犯罪之精神疾病患者有機會被無期限監禁。然而,此一修法有諸多問題:
1. 未排除輕罪適用且未設有執行期間的限制,可能導致多重違憲的法制疑慮:從過去資料可知,過去監護處分確定案件有近三成五適用於嚴重性且危險性不高的竊盜罪,並非社會矚目的重大暴力犯罪。若修法使監護處分期限無上限,可能超越合理之限度,有違憲之疑慮。
2. 資源過度偏重機構處遇且僅有二個月前的轉銜會議,制度扭曲且設計不良:此次修法不僅未考量前端之預防,亦未針對監護處分屆滿時之處遇有詳細規範,難以提供犯法之精神障礙者回歸社會所需之協助。
3. 未處理偵查中精神鑑定問題亦排斥納入多元處遇選項,無法回應實際需求
總結而言,草案監護處分部分未依行為人危險性及嚴重性設定適用門檻、 無限期人身自由拘束均有違憲疑慮,資源配置並不合理、社會復歸機制未臻完善,未考量預防機能,又不利受處分人回到社會;草案暫行安置部分沒有處理偵查中司法精神鑑定,也未納入多元處遇選項,讓受處分人長達五年的暫行安置期間無從滾動式調整。此外,我們也必須將這些問題帶入《精神衛生法》的框架進行協作,才有機會更細膩地處理犯法的精神障礙者所面臨的困境。

隔離對心理健康之影響與可使用資源

研究發現,被隔離者有較高比例表現出憂鬱、焦慮、失眠及急性壓力等症狀,顯著高於未被隔離者。其中,低收入、有精神病史、確診者,以及前線工作者有較高風險表現出前述之精神症狀。而對疫情資訊的掌握、能持續工作、經驗過封城者則是可能之保護因子。總體而言,隔離對個體之精神健康可能有不利之影響,如何平衡防疫之需求與被隔離者之精神健康將會是疫情世代之下重要的課題。以下雙週報將提供幾個可在疫情期間使用之心理健康資源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1. 1925安心專線:政府專線,24 小時,主要提供心理諮詢及自殺危機即時介入、評估、轉介及第三者通報等自殺防治相關服務。
  2. 1995生命線:民間團體專線,24 小時,提供各種心理困擾問題協助。連結:
  3. Farhugs遠距抱抱:此一平台可協助你安排並管理付費線上諮商的預約,讓無法參與實體諮商者(例如隔離者、在外求學/旅行者)也能得到專業的治療。除此之外,此一平台也有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精選文章以及貼文功能,用戶可以用來瀏覽吸收新知識及抒發心情。
  4. HEREHEAR聽聽:此一app提供匿名訴說心聲與聆聽他人心事的管道。此外,此一app亦使用AI技術分析用戶之情緒,並提供緩解情緒釋放壓力的活動供用戶參考。

精神疾病家庭資源:優化方案

社區安全網第二期,相較第一期擴充更多的專業人力及經費。但我們在看一個政策的時候,也需要去看他的目的是什麼、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從精神疾病家庭的角度,多大程度符合我們的需要?政策裡的服務措施哪些符合使用的期待,如果其中有其限制,可以怎麼來改善,都值得我們一起來思考。
社安網第二期的計畫中,「策略三:強化精神疾病及自殺防治服務、精進前端預防及危機處理機制」,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即是,2021年啟動的「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在這個服務計畫,將補助20個縣市衛生局,在2022年更會擴大為22個縣市,幾乎是遍及全國。
類似的外展精神醫療服務內涵的計畫,如2016年「醫療機構精神疾病病人社區照護品質提升計畫」,是以7區精神醫療網責任分區,各補助1家醫療機構,可以看得出增加許多從醫療端進入到社區端的資源。
然而,社區精神復健工作者徐淑婷曾描述並評論照顧品質提升的服務內容,也委婉地道出了其中執行上的不容易之處(見黑粗體字):「如果不是嚴重病人,或者是嚴重病人但是卻不到強制住院的標準,也不來醫院看診呢?例如,警、消人員協助送醫,但沒有住院;或者,經強制住院審查會審查後,未達強制住院標準而離院者;或者,門診或急診醫師建議住院,但病人不願意住院;或者,警消護送就醫次數3個月達2次以上,或是公共衛生護士認為需要加強治療,這些狀況都是屬於社區中精神病人高危機的狀態。這時,品質提升計畫的作法,就是醫師與護理師到府評估之後,還會繼續持續三個月的關懷訪視,做必要的資源連結與轉介。但品質提升計畫並沒有包括藥物治療,若需要藥物治療,或是更密集更高強度的心理社會治療,必須回到醫院門診或是銜接居家治療(引自:《凱旋心情報》:https://www.ksph.gov.tw/ksphepaper/Epaper_Detail.aspx?ID=1813)
「品質提升計畫」的服務中的限制會不會也在「優化」方案中出現呢?
111年度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它的服務機制、流程與服務頻率是這樣的:資料來源:「111年度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申請作業須知」(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5031-63858-107.html )
(1) 某個專業人員或網絡評估轉介(可由鄰里長或社工轉介,詳細請見「111年度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申請作業須知」第13頁轉介單)。
(2) 由衛生局審核轉介給醫療機構,請求協助評估精神狀況、轉介精神醫療服務或提供後續追蹤及關懷。
(3) 機構於3天內派精神護理人員偕同轉介單位訪視,必要時安排住院治療。
衛生局或醫療機構也可以啟動「社區高風險個案照護服務」,提供電訪及家訪的服務。
有位倡議小組的夥伴告訴我,他看了這些資料有一個感想,在想有沒有更親民的方式可以讓人知道怎麼使用及接近這樣的資源。
我打了一通電話給某一非都會區的衛生局,窗口的工作人員很親切的語氣,也跟我說優化服務是可以提供給未在系統中、服務對象也未有管理者的家庭,來使用的照護資源。我進一步詢問,所以民眾是去衛生所,會有社工協助「會談」,她直言,不是會談,這是緊急使用,醫療人員到家裡做緊急的「處置」,沒有「會談」。我說:「我們有一些來電者使用資源感覺是驚慌失措的」
「你可以叫他去打生命線或張老師,沒有談心事,這是要做緊急處置的。」
掛下電話,心裡懸了很久,區分處置及會談,分類緊急及談心事,總覺得有些環節可能會掉落彼此,或是你盡了努力也不見成效、覺得你的服務對象你幫不上忙?還有許多地方我們還需要合作與更多的對話的,是嗎?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理諮商免費3次,助你重拾心理健康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提醒,處於人生轉換期的青壯年,遭遇各種心理迷惘與困擾,如果你發現自己睡不好、吃不好、心情和脾氣都不好,就要留意心理健康提醒和警訊,回歸關注自身情緒,就像練肌肉要找教練重訓,訓練心理韌性、了解情緒也需要找專業人員協助。 自2024年8月1日起,台
Thumbnail
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監護人?什麼時候會需要監護人?」,並簡單介紹法定監護制度及意定監護制度,讓您更清楚瞭解自己是否需要規劃意定監護人。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年輕族群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文章中分享了心理諮商的申請過程和心得,並提供了建議,包括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所和諮商師,以及保持正確的心態參與諮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諮商經驗,鼓勵經歷心理困難的人勇敢尋求幫助。後記中作者描述了諮商後心理狀態的改善,並分享了對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長照服務提供心理師進入家裡協助照顧者的壓力調適,無論是否已經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否聘有外籍看護工,都可以申請這項服務。照顧者可以申請每年9次的心理輔導諮商服務,而申請方式可以使用長照專線1966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全球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重視。臺灣雖非CRPD的正式締約國,但透過施行法承認CRPD人權保障規定,並逐漸在法律上受到重視。藉由介紹國內外案例,探討CRPD在生活中的落實,以及對應法律問題的解決。唯有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才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
Thumbnail
心理諮商免費3次,助你重拾心理健康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提醒,處於人生轉換期的青壯年,遭遇各種心理迷惘與困擾,如果你發現自己睡不好、吃不好、心情和脾氣都不好,就要留意心理健康提醒和警訊,回歸關注自身情緒,就像練肌肉要找教練重訓,訓練心理韌性、了解情緒也需要找專業人員協助。 自2024年8月1日起,台
Thumbnail
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監護人?什麼時候會需要監護人?」,並簡單介紹法定監護制度及意定監護制度,讓您更清楚瞭解自己是否需要規劃意定監護人。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年輕族群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文章中分享了心理諮商的申請過程和心得,並提供了建議,包括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所和諮商師,以及保持正確的心態參與諮商。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諮商經驗,鼓勵經歷心理困難的人勇敢尋求幫助。後記中作者描述了諮商後心理狀態的改善,並分享了對未來的展望。
Thumbnail
長照服務提供心理師進入家裡協助照顧者的壓力調適,無論是否已經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否聘有外籍看護工,都可以申請這項服務。照顧者可以申請每年9次的心理輔導諮商服務,而申請方式可以使用長照專線1966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全球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重視。臺灣雖非CRPD的正式締約國,但透過施行法承認CRPD人權保障規定,並逐漸在法律上受到重視。藉由介紹國內外案例,探討CRPD在生活中的落實,以及對應法律問題的解決。唯有尊重每個人的價值,才能建立更美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