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錄]
1940年代末,印度正準備脫離英國獨立,卻捲入宗教戰爭。內爭中有一位印度教徒的兒子被回教徒殺害,這位印度教徒去見甘地:「我怎麼可能寬恕回教徒?他們殺了我的獨子,我的心中充滿了恨,再也無一日平靜。」
甘地建議他,撫養一個敵人的孤兒。
懷怨或寬恕全在自己的選擇。從某個角度來看,寬恕也可以說是自私的,傷害別人的人雖能稍解負荷,受傷害的人能得到更大的解脫。
臨終的人常常能找到活著時所沒有的心靈平靜,因為死亡就是放開一切,寬恕也是一樣的。
怨恨的人會緊緊抓住舊的傷痛,彷彿不斷供應養分讓怨恨生長。
一個缺乏寬恕能力的人往往淪為自己的奴隸,持續的保持怨恨,使怨恨成為一種自在的習慣,要寬恕反而像是跨入未知的領域。
怪罪別人總比修復破損的關係容易,專注挑別人的錯誤,也就不必反省自己。
但寬恕並不是同意別人來傷害你,而是為了自己著想願意將傷害拋開,因為你知道抓住怨恨只會讓自己活在痛苦裡。
[讀後反思]:
我認為人需要寬恕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許多的評判,拋除評判是重要的卻也是困難的。對我來說,因為我相信”外在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內在世界的投射”,這讓我展開了一種練習----->就是每當我心裡開始評判別人的時候,我會在最後加上一句「我也有這樣的時候。」
例如:當我看到腦筋轉不過來的人,內心開始評判「這麼簡單的事 都想不明白嗎,怎麼這麼死腦筋呢………………呃……….我也有這樣的時候。」,
或是看到不遵守公共規則搶紅燈過馬路的人,內心開始評判:「一點公德心都沒有,也不顧慮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又造成他人危險……我也有這樣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有趣,每次我一加上最後一句,很多評判跟怒氣就會平緩下來,甚至會幫助自己開始回想,自己上一次這樣狀況是什麼時候,然後更加理解了對方也理解了自己。
又因為有機會再次反思,再度提醒了自己;所以評判這股黑色的怨氣比較容易變淡,寬恕便有了空間瀰漫而出。
其實,我們最需要寬恕的常常是自己,寬恕自己做過或未能做到某些事,寬恕自己犯了錯或沒有學會某些道理。
甚至我們有時候會為了不必要的理由自責,以為自己應該為周遭的人負責,但事實上內心又常因此感到委屈或憤怒。不斷的自我評判,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別人,形成一種「很想為什麼負責,但事實上又什麼都做不到的無力循環。」你受夠了這個無力循環嗎?
要不要試試看,從寬恕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