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挑對框架很重要:讀《造局者》

天下文化出版
天下文化出版
《造局者》這書名取得很有氣勢!
如何成為造局者?作者指出,人必須善用人天生獨有、AI所不具備的「建立思考框架」能力,為人類的未來找到一條出路。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運用認知能力建立心智模型,讓自己更能預見後果,選擇更好的替代方案,創造更好的局勢。」相信這也是出版社選擇以「造局者」為書名的深切用意。

知行很難合一

這本書的架構相當清楚,文字也翻譯得淺顯易讀,是一本很容易閱讀與理解的書。不過核心概念倒是並不新穎,對於讀過同類型書籍的讀者來說,甚至有點老套,例如書中提醒的「要擴充框架庫裡的框架樣式」、「社會應保有框架多元性」、「要讚頌差異、尊重差異,而不是試圖忽視、隱藏」,也都是我們小時候,老師就經常耳提面命的基本常識。
話雖如此,這些觀念還是滿值得讀者放在心上自我提醒,畢竟知道是一回事,實際回到真實生活中,無論是做人或做事,尤其是與人產生歧見時,可能又是一回事。知行合一,其實不如想像中容易。
全書最精彩的重點在於:如何突破舊有框架、建立新的思考框架?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仔細思考「因果關係」、「反事實」和「限制條件」三大要素,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落入窠臼,找出切合實用的思考框架。這三大要素是這本書的精髓,因此這裡就暫且不破梗,請讀者自行閱讀,作者也在書中列舉許多豐富的經典案例,值得一讀。

「frame」譯名的討論

不過讀完書,其實最讓我感到疑惑的,是全書共出現超過1,000次的「思考框架」這個譯名。雖然作者在書中清楚寫到:「所謂的思考框架(frame),也就是我們所選擇應用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這麼說的話,「思考框架」似乎也有「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之意,然而書中字句卻似乎有兩者混用的情形,因此閱讀時不免會讓人有點疑惑,究竟兩者差別何在,而徒生困擾之感。
其次,frame譯為「思考框架」是否合適,似乎可再做斟酌。過去我們常常會用「跳脫思考框架」、「打破思考框架」,來表明人要突破思考的盲點,不要被既有的心智模式限制住,因此「框架」一詞,習慣上有時是帶有負面的意涵。那麼,或許將「思考框架」譯為「思考架構」,或許也可以是個選擇?
不過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某本取有「框架」的書名暢銷熱賣,因此這一兩年,出版社似乎愈來愈喜歡用「思考框架」做為主書名,舉例來說:「麥肯錫式的思考框架」、「猶太人的思考框架」。你用思考框架,我也用思考框架:一下子要讀者建立思考框架,一下子又要讀者打破或躍出思考框架,有時看著看著,身為讀者的我也不禁笑了......

框架之間如何對話

讀完《造局者》這本書,是否保證你就能生出嶄新的「框架」看世界呢?
答案是未必,但若能藉由閱讀一本書,讓我們原本牢不可破的框架鐵窗稍微鬆動一點點,或許就還有機會。
不過,我個人認為培養多元的、挑選正確的看待事物、理解世界的「思考框架」雖然重要,但真正極其困難的問題其實是,在這個人人容易在思考同溫層取暖的數位時代下,人人各有各自的「思考框架」。如何讓自己的框架被他人接納,如何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框架,這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也唯有做到這一點,才真正有能力、且有資格成為書名所期許的「造局者」。
本書書封圖片:取自網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