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之以手」與「援之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讀到陽明先生的《答顧東橋書》。陽明反問顧東橋:「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將何以救之乎?
其實,要拯救時弊,不一定要「出手」的。孟子有個關於「嫂溺,援之以手」的典故;但天下溺,則援之以道。底下引錄2015年的舊文:
孟子的思想裡有不少「人生的兩難題」,其中一題是「嫂溺,援之以手」。謹錄原文如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離婁上17》
【意譯】
有辯士質問孟子:「禮法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嫂嫂遇溺,究竟能不能伸手出救呢?」
孟子回應:「不錯,禮是常法、常規;但面對危急的境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之法。見人遇溺,怎能不救呢?何況是親人呢?」
辯士又質問:「當今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夫子為何不出手救援呢?」
孟子回應:「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要以仁義之道去救援;嫂嫂遇溺,急不及待,就要伸手救援。拯救天下,難道要出手嗎?(意指以暴易暴)」
【辨析】
從這則兩難題來看,得知當面對危急的境況,就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權宜變通,必須秉持公心,一心為人,以救急扶危為先;至於要變通的,只是規條、方法而已。
況且,挽救遇溺者,乃是出於人性惻隱之情的本能啊!
蒼生陷溺,作為一個讀書人,也只能夠以聖賢正道來判別黑白,以良知來分辨是非。君以為然乎?
(寫於2015年7月24日於海外)
(於2022年9月5日補話)
按:顧東橋(公元1476——1545年),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甯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根據【王陽明年譜】陽明四十九年時的記載,有一宗冤案,可以說是陽明一生中最難過、最遺憾的。冤案的受害人,是陽明在龍場時的前期弟子——冀元亨。 孟子嘗謂:「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然則,元亨先生之大任何也?——忠堅正大,永垂後世。
提起信仰,自然就會聯想到宗教信仰;但在中華道統文化裡,就不提宗教信仰的。 在商周時期,大都相信巫醫、巫術、占卜,無論是人生的抉擇、政事的取決,透過求神問卜,完完全全交託予鬼神,其實就是俯仰由他人。 人雖不是神,但也不該是鬼!珍重吧!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如何能夠如此坦然面對人生?皆因有道德信仰,
之前提到孔子一句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人果真都能自我克勝私欲,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那麼,天下人都能真誠相待,和諧共處,這就是天下歸仁的境界了。 《大學》開宗明義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良知本心,是治世的良方! (寫於2022年9月6日)
許多人都會問:良心在哪裡? 你憑良心時,良心就出來了;你不憑良心,良心就躲起來了。 你看家長督促孩子要用心寫作業,為什麼說要用心,而不說用手? 工作投不投入,也會說上心不上心。可見:心才是人的意識行為的主宰。 問題來了,心既是人的意識行為的主宰,那又何以要反求其放失之心?又何以要正心?
在第一講裡,筆者曾提及一些大陸學者,說:「即使在大學研究院突起一股王學熱潮,研究王學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與陽明先生的生命精神相應啊!」果然畀我話中! 以這樣的心態來看陽明,什麼「秘而不宣」呀?要偷雞摸狗嗎?這還能叫「陽明」嗎? 陽明先生的詩句說: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根據【王陽明年譜】陽明四十九年時的記載,有一宗冤案,可以說是陽明一生中最難過、最遺憾的。冤案的受害人,是陽明在龍場時的前期弟子——冀元亨。 孟子嘗謂:「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然則,元亨先生之大任何也?——忠堅正大,永垂後世。
提起信仰,自然就會聯想到宗教信仰;但在中華道統文化裡,就不提宗教信仰的。 在商周時期,大都相信巫醫、巫術、占卜,無論是人生的抉擇、政事的取決,透過求神問卜,完完全全交託予鬼神,其實就是俯仰由他人。 人雖不是神,但也不該是鬼!珍重吧!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如何能夠如此坦然面對人生?皆因有道德信仰,
之前提到孔子一句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人果真都能自我克勝私欲,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那麼,天下人都能真誠相待,和諧共處,這就是天下歸仁的境界了。 《大學》開宗明義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良知本心,是治世的良方! (寫於2022年9月6日)
許多人都會問:良心在哪裡? 你憑良心時,良心就出來了;你不憑良心,良心就躲起來了。 你看家長督促孩子要用心寫作業,為什麼說要用心,而不說用手? 工作投不投入,也會說上心不上心。可見:心才是人的意識行為的主宰。 問題來了,心既是人的意識行為的主宰,那又何以要反求其放失之心?又何以要正心?
在第一講裡,筆者曾提及一些大陸學者,說:「即使在大學研究院突起一股王學熱潮,研究王學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與陽明先生的生命精神相應啊!」果然畀我話中! 以這樣的心態來看陽明,什麼「秘而不宣」呀?要偷雞摸狗嗎?這還能叫「陽明」嗎? 陽明先生的詩句說: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