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援之以手」與「援之以道」

    剛剛讀到陽明先生的《答顧東橋書》。陽明反問顧東橋:「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將何以救之乎?
    其實,要拯救時弊,不一定要「出手」的。孟子有個關於「嫂溺,援之以手」的典故;但天下溺,則援之以道。底下引錄2015年的舊文:
    孟子的思想裡有不少「人生的兩難題」,其中一題是「嫂溺,援之以手」。謹錄原文如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離婁上17》
    【意譯】 有辯士質問孟子:「禮法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嫂嫂遇溺,究竟能不能伸手出救呢?」
    孟子回應:「不錯,禮是常法、常規;但面對危急的境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之法。見人遇溺,怎能不救呢?何況是親人呢?」
    辯士又質問:「當今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夫子為何不出手救援呢?」
    孟子回應:「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要以仁義之道去救援;嫂嫂遇溺,急不及待,就要伸手救援。拯救天下,難道要出手嗎?(意指以暴易暴)」
    【辨析】 從這則兩難題來看,得知當面對危急的境況,就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權宜變通,必須秉持公心,一心為人,以救急扶危為先;至於要變通的,只是規條、方法而已。
    況且,挽救遇溺者,乃是出於人性惻隱之情的本能啊!
    蒼生陷溺,作為一個讀書人,也只能夠以聖賢正道來判別黑白,以良知來分辨是非。君以為然乎?
    (寫於2015年7月24日於海外)
    (於2022年9月5日補話) 按:顧東橋(公元1476——1545年),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甯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