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前日本公務員經歷的8階段思想改造:從意識改革邁向地方自治 ( 2 )

(續前文)
本系列文將逐一介紹個人參加過的課程、研修、參訪,我想得到跟學習有關的內容。(我自己擔任講師、引導師以或負責人就不在此系列範圍內)

前言:關於課程

本篇開始介紹的都是我身為學員參與的課程與工作坊。我自己整理出這些課程類的東西大概都有個公式(工作坊將於續篇介紹)。
1.辦演講、活動
首先會用精準的標題吸引目標受眾參加演講跟活動(不動產再生、組織重建、社群營造等等)
2.開設課程
開設系列課程詳細講解該門學問
3.出版書籍
上課聽不懂沒關係,因為老師都有出書,聽不懂可以買書喔!
4.顧問服務
上了課買了書還是不會也沒關係,因為老師的公司/團隊還有提供顧問服務,為您的公司或組織量身訂做一套方案。
5.形成社群
參加以後講師群跟學員會形成社群,老師跟學員會不定期發佈一些自己主辦的活動資訊,或定期私下聚會,公部門相關的社群也會有一些缺釋出,讓學員們比較好進去(小聲),不動產相關的社群也會做商務合作。我認為這種社群形成的模式健康很多。
本系列文中比較符合以上課程模式的會出現在第五集跟第六集,官營跟公益的成分越重,就會偏離這個模式越遠。

社區營造學校光輝塾

【主旨】
聚集想在加賀做點什麼的人,在半年內,大家一起從零開始將自己的夢想、目標化為明確的企劃書,最後在鄉親父老面前發表。這個夢想跟目標不一定要是創業,念繪本給小朋友聽、大家一起開音樂會之類的都可以。

【師資】
最早由地域行動者培育系統創始人尾野寬明為主要講師,幾年後開始主要由地方上的行動者、商店老闆、基金會理事跟畢業的學長姐們完全接手。

【進行方式】
從大家自我探索、自我揭露開始,接著提出草案,相互討論、試著把行動小規模的付諸實現,最後擬出定案,做成簡報公開發表。

【參與學員】
不管是年長年老、大咖小咖、有錢沒錢,都是在加賀想做點什麼事的人。後來名氣大了,也有人遠從其他地方來參加。招生目的表面上是這樣寫,但第一期學員會影響後面的學員,初期都是同溫層的擴張,因此族群、社會階級都在一定範圍內。每期會有十個人一起參加半年課程,這十個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族群。
1.市役所相關:這個課程最早是什麼集落保存之類的中央政府計劃輔助,後來大家覺得不錯,就用另一個叫地域振興協力隊的專案經費去繼續(也是中央的)。地域振興協力隊原本就有都市支援地方的性質,因此負責人都是返鄉或移居(這也是該專案招募條件),而負責人要在地方執行自己的專案勢必需要各種人際關係,因此進入光輝塾就成了加賀市協力隊非硬性但官方默認的研修制度。就是去上課或是參加課程相關活動可以當作工作內容寫進月報。
2.想創業或想做什麼的人:因為“想做些什麼”這件事作為招生手段,原本就非常模糊,所以通常大家都會看前面學長姐做過些什麼事來作為參考。有些人想開店、有些人想做自媒體、有些人想結合自己的專業能力回饋社區,這些人聚在一起就可以有很有趣的連結。我自己本身也受惠不少。
3.畢業生的朋友:親友團當然是少不了,這些親友團跟畢業生們的同質性又更高。第一二期畢業生當然協力隊隊員是很多,但那些隊員在公所的身份背後,都擁有著傲人的學經歷,所以他們在地方結識的朋友不是有錢就是有閒,再不然就是原本就自己常辦活動那些經營者,之後的學員大概也在這種人的延長線上。

【心得】
邊打這篇文章,我也慢慢整理出以前寫過光輝塾相關的內容。想想光輝塾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凡人也資格做夢」,光輝塾給你做夢的力量,實現夢想途中的夥伴跟路標,也讓在途中的人能再次確認初衷跟現狀的距離。
而光輝塾整體進行的手法跟上一篇提到的plus kaga很像,第一步都是「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最後一步是「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差別在於plus kaga強度很高,而光輝塾強度非常低,甚至到鬆的地步。大家都知道社會人逼不得,一逼下次沒人來還會到處給負評,所以光輝塾可以允許大家在每個階段無止盡的改題目,也沒人會罵你酸你,總之就是超級溫暖的環境。
會遇到比較像競爭的場合就是最終發表吧?畢竟有些人就是來爭取資源的,但那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會是課程給的。
課程一套上下來,除了可以增加很多在地連結以外,也更能流暢地把自己在做的事講出來,還可以再次釐清自己手邊的事哪部分是自己喜歡、哪部分是不喜歡的,可以算是一趟自我探索之旅。

【社群形成】
除了同學以外,也能認識很多學長學姊,毫無關係的人就這樣有了交集,雖然後面人多了小圈圈是不可避免,但作為地方生活的入口,是個非常棒的系統。

【相關連結】

【其他心得連結】
微觀的地方創生(小弟的拙作)
以下是書裡面沒有的文章連結,內容比較類似花絮吧
痛苦指數★★☆☆☆(參加)
參加的時候完全不痛苦,不過要是真的很認真去面對那些自我探索的課題...其實是會很痛苦的,這部分可以選擇面對或逃避。
痛苦指數★★★★★(主辦)
我在台灣到處宣傳這套以後,自己也主辦了一次...那次沒有找單位贊助,自己找我粉專讀者跟朋友就辦了,結果呢...辦到一半就跟其中一個朋友翻臉了...當然不是我跟他翻,是我被翻。在加賀的時候我就常常在問經營這個體制有什麼困難,當時還覺得找認識的應該OK吧?結果一辦就爆炸了Q_Q
後來在龍潭有個單位看到我的書,說想導入這套系統才又復活(現在第三期了),雖然痛苦但在台灣斷斷續續還是有在辦啦!想引進這套系統來經營社群的組織或是店家歡迎聯絡我喔!

STARTUP WEEKEND(創業週末)

【主旨】
這是一場具有跨領域創業人才媒合及快速驗證商業提案的活動。透過有經驗的導師及高度意願早期投資者的支持,打造一個安全互助的創業縮影的創業環境。(上述複製於某個網站介紹...但實際參加過兩次,會質疑所謂“安全互助的環境”到底有多安全...都競爭到流血了好嗎?)

【師資】
除了官方引導師之外,會請來各業界的專家、當地企業老闆等等進行創業計畫指導。這樣講好像有點模糊,舉例來說加賀那屆請來了議員、大公司老闆來當業師跟評審
第一次參加的時候最終發表在戶外,市長跟一些議員也有來參加

【進行方式】
在54小時一個週末內,將有機會實際的執行和學習:
(1) 商業提案
(2) 跨領域團隊組成
(3) 建構商業模型
(4) 募資簡報
(5) 投資產業評審講評

【參與學員】
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對創業有興趣的人

【心得】
STARTUP WEEKEND我參加過兩次,心得是這是非常殘酷而且高壓的工作坊,在短短一個週末,可能讓人經歷創業所有的痛苦跟折磨。參加完一次一年內大概不會想參加第二次。
我是在日本參加,去查了之後發現台灣也有舉辦,因為創業週末的舉辦規定要有官方引導師存在,在日本官方引導師是說日文,我看照片台灣場引導師似乎是老外,所以在台灣大概是說英文吧?
在舒適圈待久了,想要來一點腦震盪等級的刺激就很推薦這活動。
從一開始自己的提案被瘋狂打槍,到好不容易組成團隊,大家在做資料搜集時,只要用中英日文三種關鍵字搜尋,就會發現大家想到的幾乎所有服務都有人做過,然後卡關,有時候會有爭執,團隊可能因此解散,也可能會有別組叛逃的人加入。
參加完以後對新創這圈的殘酷會有不同次元的認知,還可以重新整理對自己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對大腦也是很好的刺激。在裡面可以用殘酷的方式“體驗”到:要聚人心,會講比會做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團隊接受挫折還能不能繼續一起走下去非常重要/想要在現在的時代致勝就要走極端,因為最安全的服務都被大公司做走了
還有很多很多心得能寫。
創業週末模式一樣,但是每一次參加絕對都會讓人有不同感想,而且是滿滿的那種,想要挑戰走出同溫層我非常推薦這工作坊。
第二次因為疫情的關係人變少,但有趣的是這次教練裡有我其他課程的同學

【社群形成】
其他國家狀況我不知道,但在日本的話,每個地方結束了除了同組組員可能真的會一起創業以外,主辦方也會招募下次活動有意願幫忙的志工,然後繼續組成下一批經營團隊,讓這個模式在日本可以遍地開花、生生不息。
痛苦指數★★★★★
要是說光輝塾是個溫暖的場域,那創業週末就是殘酷的現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除了要面對時間逼迫以外,組員跟評審的言詞都很尖銳,因為沒有時間,所以意見絕對都是最直接最不留情,而且創業週末真的不要想什麼要睡覺、找地方住宿,我第一次參加是聽完討論,開始做簡報,然後回自己車上躺兩個小時又回到會議桌上繼續修改,討論到第二天早上大家散出去做第二次街訪,回來做最終修正就開始練習簡報。
第二次因為疫情影響,晚上超過時間會場要關門了,找個家庭餐廳大家吃完宵夜拿東西出來討論,但那邊也只開到12點。最後跑去組長家,發現原來她是修車廠的千金,半夜一群人打開她家修車廠大門,直接進到工廠二樓辦公室就繼續開會,一度組員都已經恍神,完全絕望的狀態提出了最終方案,這下才開始要準備做第一次街訪跟市調,最後簡報生出來完全沒練習就上了...雖然那次提案我覺得不怎樣但成績還不錯。
我覺得這痛苦指數給五顆星滿分是遠遠不夠...。
在我的文章庫裡面幾乎沒有任何一篇有關創業週末的文章,因為參加完能量耗盡只想躺著,無法打出任何一個字...想想滿可惜的。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