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育兒的路上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1. 承諾孩子要做某件事,譬如說去露營、去動物園等...但最後因為突發狀況,可能是天氣不允許、可能是家人突然身體出現狀況、或家中突如其來的急事,而無法履行。
當你要忙著應對突發狀況的應變時,孩子在一旁,除了失望外,也透露不諒解的情緒。
像是:「你已經答應過我了!為什麼不能去!?」、「你們都說話不算話!」等類似的想法。
讓一邊處理事情,一邊又承接著孩子失望的你,聽到心中五味雜陳。又心疼孩子,又心疼自己。有點委屈、一點生氣、甚至還有點無力…
2. 希望孩子能夠有某項好的行為,譬如說是負責家中的某項家事、練習晚上不包尿布睡覺等等...於是你祭出了某種獎勵,像是:「如果你每天都有自己把帶去學校的餐碗拿出來洗乾淨,我就給你10塊錢。」孩子聽了露出欣喜的表情。
於是親子之間就有了這項協定。也似乎運作得很不錯,孩子回到家都有主動的將碗拿出來清洗。
有一天你不經意地順口請孩子幫忙:「寶貝你可以幫媽媽把家裡的地吸一吸嗎?」結果孩子聽到後,下一秒就問你「那我這樣可以賺多少錢?」
3. 與親友聚會時,孩子每次都要三催四請,他才會跟一起出遊的叔叔阿姨們打招呼。說都說不聽,每次打招呼都很被動,讓你不知如何是好…
當上述的情況發生時,父母的心中經常五味雜陳。有擔心、有生氣、有焦慮,但更多的時候,是擁有了這些複雜的內在情緒,卻依然不知道如何是好,迷惘該怎麼接住孩子成長過程中丟出來的一招又一招?
作者Haim Ginott在《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這一本書中,列舉出了上述幾種常見,但常會給父母帶來麻煩的互動模式。這些狀況,若稍加留意與轉化,可以透過刻意的覺察與改變互動言語,避開會帶來不滿及挫折的「互動地雷」。 我們可以怎麼替代與轉化這些互動地雷呢?分別是:
以肯定給出指示,並且搭配自然後果的方式,取代威脅的語言。
以不預期、但是帶著肯定、看見與欣賞的小驚喜小禮物,替代賄賂。
以合理的期待,和持續的陪伴與引導,取代親子之間的承諾。
覺察與杜絕會傷及孩子自尊心的嘲諷類的話語。
以平常心和平穩的直述句,面對孩子的謊言。避免明知故問的質問。
用示範與合乎社交禮節的方式,搭配成人的身教,引導孩子發展出禮貌。 若您想聽更細節的舉例與說明,歡迎點選下面連結,收聽podcast了解~ -
EP6 《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 part3》避開「自找麻煩」的互動地雷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GXn4Gy
Spotify: https://reurl.cc/LXa4nL
Google: https://reurl.cc/qZY0nE
Mixer Box: https://reurl.cc/x136K1
KKbox: https://reurl.cc/zrqlQ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