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序云。
論之者,欲以窮其心原,盡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盡,則眾異紛然。有惑趣之乖。一原之不窮,則眾途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
般若燈論序云。
始夫萬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雖動而恒寂。物非有故,雖起而無生。是以聖人說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達觀之士,得其會歸,而忘其所寄。於是分別戲論,不待遣而自除。無得觀門,弗假修而已入。蕩蕩焉,不出不在,無住無依者也。
陀羅尼三昧法門偈云。
是法法中高。猶如須彌山。是法法中海。眾源所共歸。
是法法中明。猶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燈。能破無邊闇。
是法法中地。荷載遍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諸佛種。
法華演祕云。
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遍。以真如理為洪鑪。融萬事為大冶。鐵汁洋溢,無異相也。若開權顯實一切唯心者,亦先融為本,事事無礙也。重重交映。如地獄苦報,身各自遍。難思妙事,本自如此。佛佛自覺。眾生不知。今解此知,即眾生心是佛智也。即事玄妙。入心成觀。
法華玄贊疏云。
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聽二徒心識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
此言一時。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為一時。
不定約剎那等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那。
亦不定約相續者,猶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時。
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
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
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那時,及相續時,與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者。以長短不定。前後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諧祕旨。能開正見。永滅群疑。
所以經云。一切諸法,以實際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
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
又夫不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崖云。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聽慧敏法師說法,得自於心,蕩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
是故大乘入道安心法云。
若以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復如是。
故華嚴經頌云。
世間一切法。但以為心主。
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又古人云。
六道群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切痛哉。是知因心得道。如出必由戶。何所疑乎。
百法鈔云。
大乘一切,皆是心所變故。離心之外。更無有法。即萬般造作,皆不離心。千種起言,豈超心外。
法界觀序云。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之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令一切眾生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法界也。乃至故佛身一毛端,則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爾。眾生爾。塵塵爾。念念爾。法法爾。無有一法定有自體而獨立者。
提婆傳云。
提婆菩薩,博識淵覽。才辯絕倫。誕名天竺。為諸國所推。所愧以為所不盡者,唯以人不信用其言為憂。其國中有大天,神驗。黃金像之。坐身二丈。號曰大自在天。人有求願。能令現世如意。
提婆詣廟。求入拜見。主廟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見者。既不敢正視。又令人退後失守百日。汝但詣門求願。何須見耶。提婆言。若神必能如汝所說。乃從令我見之。若不如是。豈是吾之所欲見耶。
時人奇其志氣。伏其明正。隨入廟者,數千萬人。提婆既入。天像挺動其眼。怒目視之。提婆問。天神則神矣。何其小也。當以精靈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黃金以目。多動玻璃以熒惑。非所望也。即便登梯。鑿出其眼。
時諸觀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何為一小婆羅門所困。將無名過其實。理屈其詞耶。
提婆曉眾人言。神明遠大。故以近事試我。我得其心。故登金聚。出玻璃。令汝等知神不假質。精不託形。吾既不慢。神亦不辱也。言已而出。即以其夜。求諸供備。明日清旦。敬祠天神。
提婆先名既重。加以智參神契。其所發言。聲之所及。無不響應。一夜之中,供具精饌。有物必備。大自在天。貫一肉形。數高四丈。左眼枯沒。而來在坐。歷觀供饌。歎未曾有。嘉其德力。能有所致。而告之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質饋。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誣我者人。汝所供饌。盡善盡美矣。唯無我之所須。能以見與。真上施也。
提婆言 : 神鑒我心。惟命是從。
神言 : 我所乏者左眼。能與我者,便可出之。
提婆言 : 敬如天命。即以左手,出眼與之。天神力故。出而隨生。索之不已。從旦終朝,出眼數萬。
天神讚曰 : 善哉摩納。真上施也。欲求何願。必如汝意。
提婆言 : 我稟明於心。不假外也。唯恨悠悠童蒙,不知信受我言。神賜我願。必當令我言不虛設。唯此為請。他無所須。
神言 : 必如所願。於是而退。
詣寺願受出家法。剃髮法服。周遊揚化。於天竺大國之都。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論言。
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正第一。
一切救世眾,佛僧為第一。
八方諸論士,有能壞此語者。我當斬首以謝其屈。
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為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須。斬以謝屈。甚不惜也。八方論士,既聞此言。亦各來集。而立誓言。我等不如。亦當斬首。愚癡之頭。亦所不惜。
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萬物。要不如者。當剃汝鬚髮,以為弟子。不斬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無方論。而與酬酢智淺情近者,一言便屈。智深情遠者,極至二日。則辭理俱匱。即皆下髮。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鉢。終竟三月。度十餘萬人。
釋曰。稟明於心,不假外者。審如斯語。何往不從。故能德動明神,鑿大自在天之眼。化諧人意,度十萬外道之心。可謂救世良醫。度人妙術。不得斯旨。悲願何成。自利利他。理窮於此。
天台無量壽佛疏云。
就一字說者。釋論云。所行如所說。所說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觀即般若。無量壽即解脫。當知即一達三。即三達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於一字上達無量義。況諸字。況一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故經云。若聞首題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獲無限功德耶。
釋云。若不歸一心解。安獲無限功德。以無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離心,所見皆不圓滿。悉成邪倒。設具行門,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
夫真心寥廓,絕言像於筌罤。沖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昇沉。任因緣而起滅。雖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原。靜鑒虛凝,未甞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分。不捨緣而即真,凡聖一致。其猶波無異水之動,故即水以辯於波。水無異動之濕,故即波以明於水。是則動靜交徹。真俗雙融。生死涅槃。夷齊同貫。
安樂集云。
問 : 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斷一切諸障。
答 : 如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
寶藏論注云。
實此非彼,實彼非此。鳥跡空文,奇特現矣者。破彼此也。諸法如幻,比鳥跡空文。皆從心生,奇特現矣。
又云。
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者。萬物不能自立。人為作名。皆自心起。轉變天地,了一切唯心。則萬法無累其神明。即所向自由。即自在縱橫。
天台涅槃疏云。
煩惱與身一時者,除彼所計之一時。若是所解言一時者,此是前後而一時。一時而前後。只於一時義中,說有前後。即煩惱為前。身屬於後。何以故。因果無二。色心體一。三道三德,一念無乖。五陰五脫,剎那理等。貴在破執。執已,了性同空。空無前後。如炷與明一時有。要因炷有明。煩惱與身亦然。故知前後一心。一心前後。如是解者,有何差別。只恐心外取法,而自異耳。
杜順和尚,攝境歸心真空觀云。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論云。
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
唯識序云。
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
《宗鏡錄》 卷九十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