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自在】成長過程的代價,過多物慾反不能開心生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童年時期內在桃花源,還蕩漾在你我心底嗎?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是單純的,他們的眼光中閃耀著鑽石的光芒,是因為愛,是因為好奇,是因為一個溫暖的擁抱。
沒有人天生就對物慾感興趣,但人卻也有抓取的本能。抓取和物慾的差異在哪裡呢?
小孩子的抓取是一種好奇、興趣、安全感,卻不是為了佔有。
你很輕易的就可以觀察到小孩子在抓取一個新鮮的刺激後,一但環節中有別的事可做,他就放下手邊的東西了。小朋友會享受,但不會執著,他們也還沒意識到需要執著。
而物慾是一種慾望,混雜著“想要”、“這樣會更好吧”的欲求。這樣的欲求,若可以真實實現時,是有可能讓生活更好。但更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並不需要這麼多。即便沒有,也可以過的很好下去。
「因為,人真的可以享受的物質太少了。」
「又或者說,人或在這個世界可以享受的物質已經太多了。」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矛盾了嗎?
人真的可以享受的物質太少了,意思是,物只是物,只有在人的意識焦點在物上面時,物才會變的有意義,例如一輛賓士車放在倉庫裡,如果人在工作,忘了它的存在,會爽嗎?只有在開著它,還要產生一種意識:哇,我好有錢開得起別人開不起的賓士,一種意識角度在比較上,還是自覺比贏了,才會感到爽。
但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物,就是我們的心靈豐富,擁有精神的生活,精神需要活動與刺激(所以人會一直想東想西),所以意識焦點要一直放在同一個物上,是困難的。精神與意識是自由、流動的,它並不想被困住或停止。所以人可以享受的物質太少。
擁有某物,若不能運用、或不斷的意識到珍惜之意,只是擁有的話,也很難一直開心、幸福,只會在一開始時有爽感,然後又恢復平常了。
相反的,人在這個世界可以享受的物質已經太多了,
隨著工業化與大量生產,人們製造了更多更多的東西,琳琅滿目的商品,方便取得的管道,讓人們走入重覆消費的購買中,可是我們真正日常所需,極為簡單,例如,冷了需要穿衣,但只要一件保暖的外套,就可以重覆使用很久。
在亨利•戴維•梭羅的經典之作瓦爾登湖中,就闡述一種理念「我們只需要滿足最低生活所需,然後我們就自由了!只要我們選擇不追求額外的慾望,自由是一種選擇。」
我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你願意滿足於基本的所需,而不追求滿足慾望,那在世界,已能提供我們太多了!
但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為什麼我們容易去追求「不是需要,而是渴望呢?」
我忘記在那本心理著作上這樣解釋到:因為我們不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我們容易去關注那些好像過的比我們好的人(上層階級),然後去看他們吃什麼、用什麼,然後假定擁有那些,應該就會是比較好的。
事實上,心靈是否豐富與貧瘠,才是決定一個人過的好不好的關鍵,但這不容易在物質主義的世界中看到。
小孩時的我們,很容易被滿足,一片新鮮嫩綠的葉子都足以探究欣賞,一個會發出聲音的塑膠袋也充滿奇異的樂趣。我從來不認為那有好奇心的本質會從我們生命中消失,只要願意暫時放下慾望,秉持著未知的角度,觀察周遭有趣的事物,仍有很多的樂趣可以探索、冒險的!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Image
快速預約諮詢=》點擊連結,就可寫下你的焦慮心事,給您專業意見+超直覺洞悉,讓您對問題有概念的處理方向
加入養心齋好友,查看諮詢方案與價格
養心齋官網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承接上次的主題,要能有效的捍衛主張,卻又不破壞關係,下面是進階重要的要點: 1. 表示幽默,但不打圓場。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相對矛盾,幽默,不就是為了讓氣氛好,不就是為了打圓場嗎?怎麼又把這兩件事分開看了? 這邊要好好注意的是動作的主詞是誰,前者要表示幽默的是自己,後者打圓場的若是對方
當一段感情開始走下坡,或是有一方不想繼續了,對另一方來說,大多是痛苦、措手不及的事。 對要分手的那方來說,是裡所當像,過去的不開心點滴在心頭。 但對於想挽回的那方,卻是詫然霎然霹靂,認為兩人沒有不合,還可以再努力的感覺縈繞心中,沒想到居然要被提分手! 這樣大的差異使的在挽回感情時也倍感困難,增加了不
在開始講這個主題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以前的心理學研究大多關注在某些病態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上面,後來有個流派認為關心怎麼樣會讓人更快樂、幸福才是更重要的事,就有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而這個領域的學者中,有個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學者,他就做了一個研究,想了解人們在做什麼事時,會最開心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在談一段戀情的過程中,是增進了解自己的好機會,也是增進自己情商的好機會。 沒有什麼比在關係感情中歷練,更難看清楚自己的樣子。 如果你在感情中,時常害怕被對方背叛,時常帶有這樣的恐懼,因而影響你想偷看對方的訊息,或是不斷確認對方在做什麼,那麼你的心,就是在不信任的基礎上運轉。 可是,不信任就是不好嗎?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承接上次的主題,要能有效的捍衛主張,卻又不破壞關係,下面是進階重要的要點: 1. 表示幽默,但不打圓場。 這個原則聽起來似乎相對矛盾,幽默,不就是為了讓氣氛好,不就是為了打圓場嗎?怎麼又把這兩件事分開看了? 這邊要好好注意的是動作的主詞是誰,前者要表示幽默的是自己,後者打圓場的若是對方
當一段感情開始走下坡,或是有一方不想繼續了,對另一方來說,大多是痛苦、措手不及的事。 對要分手的那方來說,是裡所當像,過去的不開心點滴在心頭。 但對於想挽回的那方,卻是詫然霎然霹靂,認為兩人沒有不合,還可以再努力的感覺縈繞心中,沒想到居然要被提分手! 這樣大的差異使的在挽回感情時也倍感困難,增加了不
在開始講這個主題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研究,以前的心理學研究大多關注在某些病態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上面,後來有個流派認為關心怎麼樣會讓人更快樂、幸福才是更重要的事,就有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而這個領域的學者中,有個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學者,他就做了一個研究,想了解人們在做什麼事時,會最開心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在談一段戀情的過程中,是增進了解自己的好機會,也是增進自己情商的好機會。 沒有什麼比在關係感情中歷練,更難看清楚自己的樣子。 如果你在感情中,時常害怕被對方背叛,時常帶有這樣的恐懼,因而影響你想偷看對方的訊息,或是不斷確認對方在做什麼,那麼你的心,就是在不信任的基礎上運轉。 可是,不信任就是不好嗎?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在這個物質充斥的世界,我們常常面對無數的選擇:最新款的手機、琳琅滿目的服飾、無盡的美食選項……似乎每一樣都在呼喚我們去擁有。然而,如果什麼都想要,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Thumbnail
貪若是理所當然的、合理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兼顧自己與他人整體利益的貪,這樣貪的價值或許能獲得更多。 「貪」有正面意義的存在: 1. 貪求知識: 對於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渴望,可以幫助個人不斷成長和進步。對於學習和知識的貪是有理的,因為知識是自我進步和發展的基礎,不斷學習可以幫助個人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當我們與一個人交往久了,才能真正瞭解他們。外在的表象往往掩蓋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人們為了滿足物質慾望,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真正的快樂卻來自於健康、陪伴、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