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取向的學校治理 一、升學率與出席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考好考差,都是轉型的好時機
國中會考成績一出,各校又開始被檢驗5A人數多寡,這是大勢,也不必逆風,但不管考好考差,卻都是「學校轉型」的契機。
考好的,在興頭上可以帶大家想一下:如果會考後學生的出席率也很高,是不是更好?
考不好的,運作空間更大。A沒有增,就看看C有沒有減。沒有第一志願,可以看前三志願,或者公校錄取率、三年來學生進步的比率,或者是學生自訂目標的達成率。國中生能為自己訂出適性可達的目標,是很不得了的事。
這些「成績解讀法」,主要是讓學校的經營開始從「即期績效」轉向「長遠影響力」。而影響力取向的學校治理,比較能緩和「師與師、班與班、校與校,甚至生與生」的競爭,進而互相看到彼此的好,系統的互動共好才有可能發生。
相信「會考後出席率高、成績也好」的學校,是大家共同的期盼,但不是一直努力就好,這需要系統變革。
從系統三要素來說:當學校經營的「功能目標」從績效變成影響力,就會帶動內部「連結關係」從競爭到合作的質變,進而激發各「組成元件」(師生、班級)的優質再生,學校就逐漸「組織轉型」了!
考好考差,如果不是「系統變革」的結果,都不代表明年也是這樣。唯有「影響力取向的學校治理」,是長遠可期之路!
avatar-img
7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會考後,失去「利用價值」的學校,正面臨教室唱空城、班級快解體的困境。這段畢業前最值得珍惜的日子,學生卻是手機滑到爆,了無生機與活力。 校長之前是拜託教師「零放棄」;現在則勸說學生「零拒絕」,弄得自己「零樂趣」。 歐萊德,做洗髮精的做到20週年慶是跑到格陵蘭拍紀錄片,還成為今年國中會考社會科考題。 董
「次世代教育」並不完全是對這個世代教育的「反動」,基本上是一種「系統轉型」的倡議;而學校的轉型,其實有很明確、簡易的起點,就是開始看見影響力。 用系統三要素來說:當學校的「功能目標」從短期「績效」轉為深遠「影響力」時,組織的「連結關係」也會改變:人與人、班與班,甚至校與校之間的傳統競爭關係,就開始有
哪來的「行人地獄」?所以臺灣是「行車天堂」?其實大家都在地獄底層,而且還會再往下,如果施政者一直沒有「系統思考」的話! 基層人員一向是最可憐的,新聞報一報,警察馬上密佈街頭抓違規;中捷出了事,站務人員就增加好多維安作業。都是把大家搞得更忙,讓系統更分裂。
也不知是誰發明的,很多縣市的「校本課程發展」都用了所謂的「系統觀」,把課程分成「大系統」、「中系統」、「小系統」。其實因為這些組成元件彼此只是層屬的連結,之間並沒有循環互動的關係,所以其實只是「架構」圖或表,還不能稱為「系統」。正確的名稱應該是「上中下層架構」,或者叫「表中裡層結構」。 有回到原點才
當學校治理重點從「績效」轉為「影響力」,就會啟動「持續改善」的學習循環。 績效是具體、可達的,比較容易讓人在達標的同時,也感覺「完成了」,「做到了」!例如得到教卓金質獎、磐石獎,我們就會覺得到頂了(其實只是最符合規則),於是大家就下山,準備攀登另一座高峰。 影響力則是無形、抽象的,不會有「到頂」、「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以系統三要素精準來說:「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朝向「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數字績效」轉為開始關注「影響力」。
會考後,失去「利用價值」的學校,正面臨教室唱空城、班級快解體的困境。這段畢業前最值得珍惜的日子,學生卻是手機滑到爆,了無生機與活力。 校長之前是拜託教師「零放棄」;現在則勸說學生「零拒絕」,弄得自己「零樂趣」。 歐萊德,做洗髮精的做到20週年慶是跑到格陵蘭拍紀錄片,還成為今年國中會考社會科考題。 董
「次世代教育」並不完全是對這個世代教育的「反動」,基本上是一種「系統轉型」的倡議;而學校的轉型,其實有很明確、簡易的起點,就是開始看見影響力。 用系統三要素來說:當學校的「功能目標」從短期「績效」轉為深遠「影響力」時,組織的「連結關係」也會改變:人與人、班與班,甚至校與校之間的傳統競爭關係,就開始有
哪來的「行人地獄」?所以臺灣是「行車天堂」?其實大家都在地獄底層,而且還會再往下,如果施政者一直沒有「系統思考」的話! 基層人員一向是最可憐的,新聞報一報,警察馬上密佈街頭抓違規;中捷出了事,站務人員就增加好多維安作業。都是把大家搞得更忙,讓系統更分裂。
也不知是誰發明的,很多縣市的「校本課程發展」都用了所謂的「系統觀」,把課程分成「大系統」、「中系統」、「小系統」。其實因為這些組成元件彼此只是層屬的連結,之間並沒有循環互動的關係,所以其實只是「架構」圖或表,還不能稱為「系統」。正確的名稱應該是「上中下層架構」,或者叫「表中裡層結構」。 有回到原點才
當學校治理重點從「績效」轉為「影響力」,就會啟動「持續改善」的學習循環。 績效是具體、可達的,比較容易讓人在達標的同時,也感覺「完成了」,「做到了」!例如得到教卓金質獎、磐石獎,我們就會覺得到頂了(其實只是最符合規則),於是大家就下山,準備攀登另一座高峰。 影響力則是無形、抽象的,不會有「到頂」、「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以系統三要素精準來說:「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朝向「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數字績效」轉為開始關注「影響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 每年總有熱心人士彙整「會考落點表」,問題是…『所謂排名前段』學校真的適合這些學生?學生真的適合這些學校?🤔🏫 選讀這些『所謂排名前段』學校,3年後成績真的比較好、競爭力真的比較強?📈 📝 無腦照表依序選填志願,無論辦學績效只要是『公立』就心滿意足了….完全違背政府推動就近入學、繁星計畫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主計處公佈的數據,跟學校公佈的成績排名一樣 它的用意並不是告訴我們自己有多爛 而是,告訴了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哪邊
Thumbnail
以學校來說,通常會在「學測成績出來的時候」,早期流行公告學校裡有幾位滿級分的學生作為炫耀,但後來因台北名校學生曾發起拒絕學測成績被大作文章的抗議,而漸漸不是各校敢"公開張揚"的事了。 再來就是「大學錄取放榜的時候」,但因現今升學管道多元,高三學生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到下學期畢業前夕,甚至畢業後八月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你想用什麼方式升學呢? 這兩天學測成績出爐,你想用什麼方式升學呢?你想好未來的方向了嗎?你知道依照自己的分數或能力,怎麼樣填寫科系最有利嗎?你知道該自己的興趣適合讀什麼科系嗎? 我相信肯定有許多家長,比自己的孩子更是焦慮,深怕孩子沒辦法填上好的大學,也擔心他們讀了一個未來難以找工作的科系,所以…
Thumbnail
家長的顛覆(習慣篇) ∣菜b導日記∣倒數865天(1) 承上,而其中顛覆之顛,首推「成績」! 孩子經歷會考的篩選,進入高中,成績應該都有基本水準。 所以當家長看到段考出來的分數是2開頭!3開頭的時候,真的會嚇一跳! 敝校是小校,但同仁大N的子弟就讀名校,聽說段考出來的成績,也是有科目全班都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 每年總有熱心人士彙整「會考落點表」,問題是…『所謂排名前段』學校真的適合這些學生?學生真的適合這些學校?🤔🏫 選讀這些『所謂排名前段』學校,3年後成績真的比較好、競爭力真的比較強?📈 📝 無腦照表依序選填志願,無論辦學績效只要是『公立』就心滿意足了….完全違背政府推動就近入學、繁星計畫
Thumbnail
大考明明就是用分數定勝負 感覺很公平 所以為什麼除了大考以外還有推薦甄試? 因為要照顧到學業成績比較弱的同學 讓他們也能夠憑其他專業或才藝 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看似更公平的制度 卻創造出學生砸大錢補才藝 父母靠關係安排做科展 打造一張輝煌的履歷...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主計處公佈的數據,跟學校公佈的成績排名一樣 它的用意並不是告訴我們自己有多爛 而是,告訴了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哪邊
Thumbnail
以學校來說,通常會在「學測成績出來的時候」,早期流行公告學校裡有幾位滿級分的學生作為炫耀,但後來因台北名校學生曾發起拒絕學測成績被大作文章的抗議,而漸漸不是各校敢"公開張揚"的事了。 再來就是「大學錄取放榜的時候」,但因現今升學管道多元,高三學生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到下學期畢業前夕,甚至畢業後八月
Thumbnail
成績,似乎與臺灣的教育密不可分。時常把成績掛在嘴邊的父母、時常將成績作為評判標準的老師、時常將成績互相比較的同學隨處可見。 究竟成績要怎麼看待?在經過國中三年、高中半年多的洗禮後,這篇文章透露作者對成績及競爭的看法,讓人反思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你想用什麼方式升學呢? 這兩天學測成績出爐,你想用什麼方式升學呢?你想好未來的方向了嗎?你知道依照自己的分數或能力,怎麼樣填寫科系最有利嗎?你知道該自己的興趣適合讀什麼科系嗎? 我相信肯定有許多家長,比自己的孩子更是焦慮,深怕孩子沒辦法填上好的大學,也擔心他們讀了一個未來難以找工作的科系,所以…
Thumbnail
家長的顛覆(習慣篇) ∣菜b導日記∣倒數865天(1) 承上,而其中顛覆之顛,首推「成績」! 孩子經歷會考的篩選,進入高中,成績應該都有基本水準。 所以當家長看到段考出來的分數是2開頭!3開頭的時候,真的會嚇一跳! 敝校是小校,但同仁大N的子弟就讀名校,聽說段考出來的成績,也是有科目全班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