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教育現場的神話(二)

  有一種「期待越低越好」的說法,是值得我們一起思考的。常見的用法,像是有的人希望在職場上主管對自己的期待越低越好,這樣就不會辜負期待,反倒做出一點成績就會被另眼相看。或者在求婚時為了要創造驚喜,所以刻意讓對方首先產生負面情緒,接著再給他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希望對方心情從谷底快速往上竄升,因而感到特別快樂。甚至有些人會刻意貶低自己,降低自己對未來可能性的期待,好讓自己到時候感覺表現不差。聽起來很不錯,且實際經驗或許確實如此,但這樣的應對方式真的好嗎?我想至少可以說這並非聰明的作法。
  我們對某事有某期待,意味著希望它朝某方向前進並在未來實現。我們希望別人對自己期待很低,反過來說是希望別人不會要我們去實現自己不想完成的事,而那件事可能因對個人而言較具挑戰性、沒興趣或認為沒意義而不想去做。就前面職場上的例子而言,我們不想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面對較高的標準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或表現不佳,總的來說就是害怕失敗。即便我們其實也認同別人的想法,認為去實現那樣的未來是好的,但因為不敢跨出舒適圈,去經歷那些不確定性以及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挫折,故轉而將「創造低期待」作為策略來逃避人際之間的煩惱。
  我們給自己評價很低、我們讓對方情緒低落,從負分出發往上加成正分,帶來的進步感和伴隨的愉悅往往多更多。但若如此豈不恰好證明了比起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我們更在意達成某種使人歡快的突飛猛進的結果,甚至不擇手段。所以才忽略了部分(我很好的)事實來催眠自己「我就爛」,並且忽略了以欺騙的手段來操弄對方情緒的事實。
  面對期待時比起去思考「完成得了」或「完成不了」,更重要的是去拆解自己對該期待的想法,是認同或不認同,是積極看待或是消極逃避。去思考為什麼害怕失敗,思考為什麼過分在意他人眼光而只想著滿足他人的期待。真正重要的是,去學習設定合理的期待,學習如何面對他人的期待,又如何處理未達期待時遭逢的失落感。
  如果期待是一個主體,我希望它是自由的。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