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傷和氣的面對父母的關(干)愛(涉)?三個與長輩相處的生存法則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我們華人的社會,好像比較沒有在鼓勵小孩,成年了就要搬出去住、獨立生活。

你已經長大了

所以不管父母還是小孩,都比較難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除了外在的身高、容貌,心靈上也應該長大,當沒有意識小孩已經長大,就容易有干涉的行為。
以小孩的角度來說,長大意味著有自主權,可以為自己做決定,如果沒意識到,自己才應該要對自己負責,就容易過度追求父母的認同,沒有真正的獨立。
就父母的角度來說,小孩不管到幾歲,在他眼裡都是他的小孩,但如果相處的方式,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那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當他們還在用保護小小孩的方式,保護成年的我們,除了會壓抑掉,我們該養成的獨立思考空間,也會讓我們變得容易依賴,反正爸媽會幫我善後,先做再說。
但同時又想要父母給我們適當的空間,因為我是大人了,可不可以不要管那麼多?
而這兩件事,本質上就是衝突的,要自由又希望有人可以依賴,要想獨自發揮,又還待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是不是挺矛盾的?

其實,別人的干涉都是你允許的

關於父母過度的干涉,或者說自己允許被干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沒有界線。

界線是幹什麼用的?

它是用來保護兩個獨立的個體;你想想,如果你和另一個人,24小時都黏在一起,他知道你人生的所有大小事、雞毛蒜皮的事,不覺得很赤裸嗎?
因此,界線就是兩個人相處的基準線,而雙方對於這條線的拿捏,可能會不一樣,有人覺得過去三格才會碰到你的線,但是你卻覺得,你現在就踩在我的線上!
所以界線是自己要拿捏的,一旦有人踩上來,你就有義務要讓他知道!否則對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越來越過界,最後你爆發的時候,對方只會一臉茫然,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如何不傷和氣的面對父母的關(干)愛(涉)呢?

以下提供三點讓你參考:

1.不爭輸贏、不論對錯,舒服才是王道

其實我們跟父母最大的衝突,往往來自思考方式、對事情的見解不同,而所面對的挑戰也完全不一樣,也各自的人生課題。
因為我們本就活在兩個不同的世代,以後我們跟自己的小孩,也是有世代差距,所以想法有落差完全正常,雖然不求理解,但求尊重。
理解注重的是同理,但同理本身需要高度的覺察和情緒感受,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可是尊重不一樣,尊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重視。
我可以不理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但我尊重你的選擇。
就像伏爾泰說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在基於尊重的前提下,任何事情就沒有對錯,更不用爭輸贏,因為沒有意義。
一切都來自個人的選擇,對方開心、舒服最重要。

2.放下期待、不求認同,因為你有自己的路要走

不只父母對子女有期待,小孩對父母也有認同的需求,每個子女都渴望被父母認可,想被肯定、被支持,這都是人之常情。
但畢竟我們成長的時代完全不一樣,父母不懂或是不理解我們的選擇,都是正常的,就像我們往往也不理解,他們到底為何會這樣想事情,就直接稱作古板。
當我們批評著彼此的時代,就注定無法互相理解,只有放下偏見,才有重新對話的可能性。
即便最後還是無法獲得認同,那也沒辦法,你還是得選自己想要的道路,因為沒人能對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可以。

3.做一個三獨的人

所謂的三獨指的是:經濟、思想和情感獨立,只有這些獨立了,才算是個成熟大人。
  • 經濟獨立:
不靠父母的金援,要做什麼自然有底氣。花的是自己掙來的錢,不論是創業還是購物,都是後果自負。
  • 思想獨立:
當你的思想獨立,你能夠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除非他想突破,否則你說破喉嚨,對方都不會有所行動,與此同時,你也會認知到,自己可以不用和父母一樣,能有自己的思想、選擇,完全沒問題!
  • 情感獨立:
我們要知道,沒有人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我們也不該負擔別人的情緒,能把自己管好、駕馭自己的情緒,就是邁向成熟大人的第一步了!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難解的謎,如何拿捏相處的分寸,就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題,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囉,你有遇到那些難解之謎也歡迎跟我分享!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106內容數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自我對話是了解自己的途徑之一,在這個專欄會跟你分享,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一起成為成熟大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好的知己 的其他內容
你有多久沒和媽媽說心裡話了? 以前小時候,母親節都會做手寫卡片給我媽,那時候寫得是情真意切,儘管很肉麻,但字裡行間總是藏不住真心,可是好像長越大,慢慢的這些話就越來越說不出口了,總覺得很難為情,或是不知道怎麼把這些情感,有條理的轉換成文字書寫出來。
你知道情緒是有感染力的嗎? 有時候,你的情緒並不是你的情緒。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果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要怎麼辦? 文章會有兩個部分: 1.如何辨識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2.保護自己情緒的兩個方法
情緒的產生是源自於認知,而認知源自於習慣,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分別心,把它區分為好事、壞事。 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他們懂得消化或轉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不過度苛責,願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
「 我們都在一起這麼久了!他應該要懂我吧!」和一位老友久違的見面,她一坐下來便氣呼呼的說著。 五分鐘前,剛和男友鬧得不愉快,我在來的路上,聽他在通訊軟體上說了一點。 大致上是覺得,對方的思考邏輯跟自己不一樣,同樣的問題,對方怎麼會得出,她完全不理解的結論? 跟她想要的,背道而馳。 我問了問:「那你不
為什麼過度付出,會讓人總是在關係裡受傷? 你是個凡事都想做到盡善盡美,為重要的家人、朋友兩肋插刀也在所不辭的人嗎? 但卻常在關係裡感到受傷,覺得不被體諒甚至是付出不被重視?搞得最後兩敗俱傷,失望收場? 其實付出本身並沒有錯,人跟人的關係也是建立在「互相需要」,但前提是你得先照顧好自己。
你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原本是出於善意、體貼對方,結果表達的過程中,雙方意見不合,最後對方不僅不領情,反而還吵了一架、破壞了原本興致。
你有多久沒和媽媽說心裡話了? 以前小時候,母親節都會做手寫卡片給我媽,那時候寫得是情真意切,儘管很肉麻,但字裡行間總是藏不住真心,可是好像長越大,慢慢的這些話就越來越說不出口了,總覺得很難為情,或是不知道怎麼把這些情感,有條理的轉換成文字書寫出來。
你知道情緒是有感染力的嗎? 有時候,你的情緒並不是你的情緒。 今天我們來聊聊,如果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要怎麼辦? 文章會有兩個部分: 1.如何辨識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2.保護自己情緒的兩個方法
情緒的產生是源自於認知,而認知源自於習慣,其實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分別心,把它區分為好事、壞事。 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他們懂得消化或轉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不過度苛責,願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
「 我們都在一起這麼久了!他應該要懂我吧!」和一位老友久違的見面,她一坐下來便氣呼呼的說著。 五分鐘前,剛和男友鬧得不愉快,我在來的路上,聽他在通訊軟體上說了一點。 大致上是覺得,對方的思考邏輯跟自己不一樣,同樣的問題,對方怎麼會得出,她完全不理解的結論? 跟她想要的,背道而馳。 我問了問:「那你不
為什麼過度付出,會讓人總是在關係裡受傷? 你是個凡事都想做到盡善盡美,為重要的家人、朋友兩肋插刀也在所不辭的人嗎? 但卻常在關係裡感到受傷,覺得不被體諒甚至是付出不被重視?搞得最後兩敗俱傷,失望收場? 其實付出本身並沒有錯,人跟人的關係也是建立在「互相需要」,但前提是你得先照顧好自己。
你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原本是出於善意、體貼對方,結果表達的過程中,雙方意見不合,最後對方不僅不領情,反而還吵了一架、破壞了原本興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對於成年人來說,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不僅標誌著邁入新階段的人生,也代表著我們正式揚帆啟航,去追尋自由與成長。 過去,我們習慣於依賴父母的庇護,由他們提供一切所需。但當我們踏入成年,是時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自我管理和自主決策。雖然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正是這份艱辛,才讓我們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對於成年人來說,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不僅標誌著邁入新階段的人生,也代表著我們正式揚帆啟航,去追尋自由與成長。 過去,我們習慣於依賴父母的庇護,由他們提供一切所需。但當我們踏入成年,是時候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學會自我管理和自主決策。雖然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正是這份艱辛,才讓我們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法律允許父母要求成年或已婚未成年子女搬離家中,也就是「由家分離」的程序,需基於正當理由提出申請。主要考慮子女的家庭貢獻和自我維持能力。透過此種法律程序,法律旨在解決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促進家庭關係和諧,同時強調成年子女的自立責任。
Thumbnail
有些人就是要你遵照他的意思,那是他生活的重心,你要做的不是對抗,因為身經百戰的他會卯盡全力要你屈服,在這過程他會充滿幹勁與自信,因為那是他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時刻,可是你在與他對抗的過程或耗損太多元氣最後傷痕累累,你不會贏,拖延越久內耗越多,最後你只落得滿盤皆輸更或者得罪一堆人。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